下列有關物質的性質及其對應用途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燒堿是廚房常用的物質,可以用它來發(fā)饅頭,也可以做洗滌劑
B. 醫(yī)療上用葡萄糖來配制生理鹽水,日常生活中也可作調味品
C. 鹽酸能與金屬氧化物反應,鹽酸可用于焊接金屬前除去金屬表面的銹
D. 鹽酸能與純堿反應,鹽酸可用于除去火堿中含有的少量純堿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比較氧氣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
B. | 比較飽和氫氧化鈉和飽和氫氧化鈣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氣體的能力 | |
C. | 比較氯化鉀和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
D. | 比較氫氧化鈉和硝酸銨溶于水后能量的變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稀鹽酸的用量 | 剩余固體的質量 |
第一次加入10g | 3.0g |
第二次加入10g | 2.0g |
第三次加入10g | 1.0g |
第四次加入10g | 0.6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巢湖市心學校2017屆九年級中考強化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有四瓶無色溶液,他們分別是:①稀鹽酸②稀硫酸③氫氧化鈉溶液④硫酸鈉溶液.某實驗小組分別對四種溶液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如下表:
實驗操作 | 甲 | 乙 | 丙 | 丁 |
加入無色酚酞試液 | 不變色 | 變紅 | 不變色 | 不變色 |
加入硝酸鋇溶液 | 白色沉淀 | 無明顯現象 | 白色沉淀 | 無明顯現象 |
加入鋅粒 | 無明顯現象 | 無明顯現象 | 產生無色氣體 | 產生無色氣體 |
則對應甲、乙、丙、丁順序的四種物質是( 。
A. ②③④①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②④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巢湖市心學校2017屆九年級中考強化訓練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合成材料的出現是材料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質中屬于合成材料的是( )
A. 鋁合金 B. 木工三合板 C. 汽車輪胎 D. 復合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全國區(qū)級聯(lián)考】廣東省深圳市坪山新區(qū)2017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調研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下列微觀模擬圖中●和○分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單質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qū)九年級5月模擬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具有漂白、殺菌、消毒功效。某化學興趣小組對一瓶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成分產生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探究。
【提出問題】該敞口久置的消毒液中溶質有那些?
【查閱資料】“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NaClO)和氯化鈉。NaClO為有效成分,有腐蝕性并易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2NaClO+CO2+H2O==2HClO+Na2CO3)。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殺菌、消毒功效。HClO不穩(wěn)定,受熱或光照會發(fā)生分解。
【分析討論】小組同學經過討論,認為該消毒液中的溶質一定有 ,可能還有NaClO、Na2CO3、HClO中的一種或多種。
【實驗過程】Ⅰ:向裝入有色布條的試管中加入適量該消毒液試樣,布條長時間不褪色。
Ⅱ:另取適量該消毒液試樣于試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靜置,觀察到的現象為
。
【得出結論】實驗過程Ⅰ中有色布條不褪色,說明該消毒液試樣中的溶質不含 。
實驗過程Ⅱ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綜上所述,該消毒液試樣中的溶質為 。
【交流反思】生活中,“84”消毒液儲藏時應注意 ;一般不用“84”消毒液對水果、蔬菜進行消毒,其原因可能是 。
【拓展延伸】(1)次氯酸鈉與稀硫酸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2)次氯酸鈉與鹽酸反應可生成有毒的氯氣,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與潔廁靈(主要成分為鹽酸)混合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qū)九年級5月模擬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中國石墨烯制造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石墨烯是從石墨中分離出來的一層或幾層碳原子構成的石墨片,因此,石墨烯的性質類似于石墨。用石墨烯與鋁合金可制出一種具備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對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說法錯誤的是,
A.石墨烯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氧氣反應 B.石墨烯在常溫下化學性質活潑
C.烯合金具有優(yōu)良的導電性 D.烯合金是一種新型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