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5.某反應前后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和“○”表示兩種不同的原子,則該反應( 。
A.是分解反應
B.是化合反應
C.反應后有新單質生成
D.參加化學反應的兩種分子個數(shù)比1:3

分析 根據(jù)圖示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該反應是單質與單質生成化合物的化合反應,然后根據(jù)反應的分子個數(shù)確定各物質的分子個數(shù)比.

解答 解:由反應前后的微觀示意圖可知,各物質反應的微粒個數(shù)關系是:

A、據(jù)圖可知,該反應是單質與單質生成化合物的化合反應,不是分解反應,故A錯誤;
B、由上述分析可知,該反應是化合反應,故B正確;
C、該反應生成的是化合物,沒有單質生成,反應后的單質是沒有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分子,故C錯誤;
D、據(jù)上圖可知,參加化學反應的兩種分子個數(shù)比1:2,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了微觀模擬圖與化學反應的關系,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知識結合圖示進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5.碘元素(元素符號為I)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請回答下列問題.
(1)x的值為53.
(2)“加碘食鹽”中一般加入碘酸鉀(化學式為KIO3),碘元素化合價為+5.
(3)一般情況下,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碘元素的化學性質與下列元素的化學性質最相似的是C,這種元素的元素符號為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根據(jù)如圖回答有關問題.

(1)儀器F的名稱為酒精燈.
(2)圖A-C試常見實驗基本操作,請找出一個有錯誤的操作并寫出改正方法:A操作有錯,改正的方法是操作中應先擠壓出膠頭中空氣,再插入吸取液體.
(3)選擇儀器D-1完成下列實驗操作:
①用高錳酸鉀制備氧氣,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下列有關實驗操作中不正確的是c(填標號)
a.制備氣體前檢查裝置的氣密性b.先均勻加熱,再對著藥品部位集中加熱c.將用剩的藥品放回原試劑瓶中d.試管口塞一團棉花e.先等導管口排出的氣泡均勻后,再將導管伸入盛水的集氣瓶中進行收集
②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碳并使反應隨時發(fā)生或停止,應選儀器DEI,其反應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生活離不開水,凈化水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茶杯內的紗網,可將茶葉與茶水分離,便于飲用,該設計利用的化學原理是過濾.
(2)自制凈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用于除去水中的異味和色素.
(3)自來水廠用二氧化氯消毒殺菌,二氧化氯的化學式為ClO2
(4)如何區(qū)分硬軟水,請寫出簡單的方法加入肥皂水,舉一例生活中硬水的危害硬水洗滌衣物,既浪費肥皂也洗不凈衣物,時間長了還會使衣物變硬,井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加熱煮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水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tài)變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子( 。
A.大小發(fā)生了變化B.質量發(fā)生了變化
C.之間的間隙發(fā)生了變化D.總是不斷運動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某同學用pH試紙測定某酸性溶液的pH時,他先用蒸餾水將pH試紙濕潤,然后再測定,則他所測得的該酸性溶液的pH將( 。
A.無影響B.偏小C.偏大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結合如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氧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8
B.硅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C.鋁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形成Al3+
D.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用化學用語填空: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2)2個氮氣分子2N2
(3)標出水中氫元素的化合價$\stackrel{+1}{H}$2O;
(4)由Fe3+和OH-構成的氫氧化鐵Fe(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根據(jù)實驗操作所繪制的圖象中,正確的是( 。
A.
將一定質量的氫氣和氧氣在密閉容器中反應,物質總質量與時間的變化關系
B.
將鋅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鹽酸中,生成氫氣的質量與加入鋅粉的質量關系
C.
用一定量的木炭還原氧化銅,剩余固體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
D.
加熱一定質量的高錳酸鉀固體,固體中錳元素質量分數(shù)與反應時間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