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 實驗假設 | 實驗方案 | 實驗現(xiàn)象與結論 |
Ⅰ | 能發(fā)生鈍化 | 取一鐵片先插入濃硫酸中,一段時間后取出,再插入硫酸銅溶液中. | 無明顯變化,假設成立. |
Ⅱ | 能發(fā)生鈍化 | 取兩片相同的鐵片,一片放入濃硫酸中,一段時間后取出,與另一片同時放入硫酸銅溶液中. | 浸過濃硫酸的鐵片表面無明顯變化,另一鐵片表面產(chǎn)生紅色固體,假設成立. |
分析 (1)依據(jù)濃硫酸具有的脫水性與吸水性進行分析判斷;
(2)①根據(jù)濃硫酸的稀釋過程的操作要領分析解答;
②從曲線觀察兩種不同的酸的吸水情況的變化趨勢分析解答;
(3)①根據(jù)對比實驗的特點從浸過濃硫酸的銅片不會發(fā)生反應,而未浸過濃硫酸的鐵片發(fā)生了反應的情況描述現(xiàn)象和結論即可;
②根據(jù)對比實驗的設計要求,利用不同處理的鐵片與稀硫酸反應進行對比實驗進行設計即可;
③根據(jù)加熱前后反應的溫度變化及發(fā)生情況進行分析說明即可.
解答 解:(1)濃硫酸具有的脫水性與吸水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濃硫酸在濾紙上寫字,過后觀察,字跡顯黑色是因為其脫水性導致的紙張?zhí)炕,而除去氫氣或氧氣中的水分,是利用其吸水性,起到干燥劑的作用?br />(2)①濃硫酸的稀釋時應酸入水并不斷攪拌使溶解時產(chǎn)生的熱量盡快散失;
②從曲線觀察兩種不同的酸的吸水情況的變化可知:濃硫酸和一定濃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濃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強(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開始兩者吸水速度差異比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吸水速度越來越接近,吸水能力越來越弱;硫酸濃度越稀吸水性越弱,到一定濃度后就失去吸水性;硫酸吸水能力可能會受環(huán)境溫度、濕度、氣壓、酸的用量、表面積等因素的影響等.
(3)①根據(jù)對比實驗的特點從浸過濃硫酸的銅片不會發(fā)生反應,而未浸過濃硫酸的鐵片發(fā)生了反應,所以未浸過濃硫酸的鐵片能置換出硫酸銅中的銅,而浸過濃硫酸的鐵片由于發(fā)生了鈍化則不會與硫酸銅發(fā)生反應,II的設計采用了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探討,體現(xiàn)了對比實驗的科學性,強調(diào)了結論的正確性.
②根據(jù)對比實驗的設計要求,可對浸過濃硫酸的鐵片和未浸過濃硫酸的鐵片與稀硫酸進行接觸,看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從而判斷是否發(fā)生了鈍化現(xiàn)象;
③由實驗敘述可知,兩種情況的差別實質(zhì)就是反應時溫度的變化,所以可從該處做出發(fā)點分析溫度對反應的影響,可以是加熱條件下,氧化膜被破壞(被濃硫酸溶解),鐵繼續(xù)與濃硫酸反應.(或熱的濃硫酸能與鐵反應產(chǎn)生刺激性氣體;或熱的濃硫酸不能使鐵鈍化;或鐵的鈍化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或鐵與濃硫酸的作用與溫度有關)(其它合理答案均可)等;
故答案為:(1)脫水; 吸水;
(2)①濃硫酸,水; ②濃硫酸和一定濃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濃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強(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
(3)①浸過濃硫酸的鐵片表面無明顯變化,另一鐵片表面產(chǎn)生紅色固體;采用了對比實驗的方法,更科學.
②取兩片相同的鐵片,一片放入濃硫酸中一段時間,取出,與另一片同時放入稀硫酸溶液中.
③加熱條件下,氧化膜被破壞(被濃硫酸溶解),鐵繼續(xù)與濃硫酸反應.(或熱的濃硫酸能與鐵反應產(chǎn)生刺激性氣體;或熱的濃硫酸不能使鐵鈍化;或鐵的鈍化隨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或鐵與濃硫酸的作用與溫度有關).
點評 該題屬于實驗方案的探究題,主要是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探討,掌握設計實驗的目的及方法是解題的關鍵所在.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2Cu中的“2”表示2個銅元素 | |
B. | Fe2+中的“2”表示每個亞鐵離子帶有2個單位的正電荷 | |
C. | H2S中的“2”表示兩個硫原子 | |
D. | $\stackrel{+2}{C{O}_{2}}$中化學式上方的“2”表示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步驟 | 現(xiàn)象 | 結論 |
①取1.8g紅色固體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硫酸,充分反應 | 溶液由無色變藍色 | 猜想①錯誤 |
②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稱量 | 所得固體質(zhì)量大于0.8g | 猜想③正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2Fe+6HCl═2 Fe Cl 3+3H2↑ | B. | CaCO3+2HCl═CaCl2+H2O+CO2↑ | ||
C. | Cu+Ag(NO3)2═NO3)2+Ag | D. | Mg+O2 $\frac{\underline{\;點燃\;}}{\;}$Mg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