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是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部分生物之間關系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圖中的草原屬于_____,蛇、鼠、貓頭鷹等動物屬于_____,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數量最多的是_____.
(2)圖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是:草→食草昆蟲→蜘蛛→_____→蛇→_____.
(3)圖中各條食物鏈相互交錯構成_____.
(4)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受汞污染,那么在_____體內汞含量最高.
(5)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動的方向是沿_____依次流動,能量流動的特點是_____.
【答案】 生產者 消費者 生產者 青蛙 貓頭鷹 食物網 貓頭鷹 食物鏈 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
【解析】(1)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不僅養(yǎng)活了植物自身,還為動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叫做消費者。圖中的草屬于生產者,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數量最多;鼠、食草昆蟲、吃蟲的鳥、蜘蛛、青蛙、蛇、貓頭鷹等動物屬于消費者。
(2)食物鏈書寫的原則是: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yǎng)級結束;食物鏈中的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該食物網有6條食物鏈分別是:草→鼠→貓頭鷹;草→鼠→蛇→貓頭鷹;草→食草昆蟲→吃蟲的鳥→貓頭鷹;草→食草昆蟲→蜘蛛→吃蟲的鳥→貓頭鷹;草→食草昆蟲→蜘蛛→青蛙→蛇→貓頭鷹;草→食草昆蟲→青蛙→蛇→貓頭鷹。其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是:草→食草昆蟲→蜘蛛→青蛙→蛇→貓頭鷹。
(3)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
(4)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環(huán)境中一些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的過程。因為這些有害物質化學性質穩(wěn)定,在生物體內是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所以隨著營養(yǎng)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危害最大的是這一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由(2)中的食物鏈可知,貓頭鷹的營養(yǎng)級最高,因此貓頭鷹體內有毒物質最多。
(5)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依次流動的,營養(yǎng)級越多,能量流動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能量流動的特點為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某實驗小組在探究“螞蟻是否喜歡甜食”的實驗設計.
材料用具:一截劈開的竹筒(長15cm)、一只螞蟻、一杯濃糖水、一杯清水、一個放大鏡、兩支滴管
實驗步驟:
①在竹筒的兩端,分別用兩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濃糖水和一滴清水,將一只螞放在兩滴水之間的中點.
②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
請根據以上實驗設計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實驗的變量是糖.
(3)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和分析:
預測①:若實驗結果是螞蟻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處不動或不定向爬動,則不能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測②:若實驗結果是螞蟻爬向濃糖水一端取食,則說明____________.
(4)本實驗設計的不足之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螞蟻這種實驗動物的體表具有堅韌的______________,它有保護和防止體內水分蒸發(fā)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科學家培育“發(fā)光鼠”的過程.
在母鼠受精卵的細胞核里注入了水母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該受精卵發(fā)育的幼鼠在暗處能發(fā)出熒光.這是世界上第一只可以發(fā)光的哺乳動物.
請分析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以上研究過程利用的技術叫 ______________.
(2)將獲得了綠色熒光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體內,你認為注入的部位應是__________.最終受精卵在小鼠的___________內發(fā)育成新個體.
(3)該研究成果說明,小鼠的會發(fā)綠色熒光這一性狀是由 ____________控制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巴斯德著名的“鵝頸瓶”實驗示意圖:A瓶、B瓶內都裝有肉湯,甲圖表示A、B 中的肉湯煮沸冷卻一段時間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鮮,另一瓶變質。接著將保鮮那瓶的瓶頸打斷(如乙圖),數日后,瓶中肉湯也變質。下列關于上述實驗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 肉湯變質的原因是空氣中的細菌進入瓶內
B. 甲、乙兩組實驗所控制的自變量為:肉湯是否接觸到空氣中的細菌
C. “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fā)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D. 鵝頸的作用是防止空氣進入瓶內,使瓶內缺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