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觀圖可知:①表示排遺、②表示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③表示吸氣過程、④表示呼氣過程、⑤表示激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⑥表示排泄、⑦表示腎小球和腎小囊內(nèi)壁的濾過作用、⑧表示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 解:(1)人體將代謝終產(chǎn)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人體內(nèi)食物殘渣叫做糞便,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遺,不屬于排泄,因此
①和④兩項生理過程中屬于排泄的是④,④過程排出的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
(2)②是營養(yǎng)物質(zhì)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過程,叫做吸收.完成此過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腸.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小腸內(nèi)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時,肝臟分泌的膽汁也進入小腸,膽汁雖然不含消化酶,但膽汁對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夠促進脂肪的消化,脂肪在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通過②吸收過程進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
(3)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可促進蛋白質(zhì)的合成和骨的生長,夜晚睡覺時,少年、兒童和青春期青少年生長較快,因為黑暗狀態(tài)下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較多,并通過⑤直接進入血液,參與對人體生命活動調(diào)節(jié).
(4)排泄是將細胞代謝終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無機鹽、尿素和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的過程,這些新陳代謝的廢物必須排出體外,否則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排泄的途徑有三條: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呼吸系統(tǒng)由肺排出;一部分水分、無機鹽和少量的尿素通過汗腺分泌汗液通過皮膚排出;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尿素通過腎臟形成尿液通過泌尿系統(tǒng)排出.所以人體內(nèi)各組織細胞產(chǎn)生的尿素由圖中⑥排出體外.
(5)當血液流經(jīng)腎小球時,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zhì)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zhì),都可以經(jīng)過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內(nèi),形成原尿;當原尿流經(jīng)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zhì),包括所有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并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廢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無機鹽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⑧過程是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而實現(xiàn)的.
故答案為:(1)④;二氧化碳
(2)小腸;甘油和脂肪酸;
(3)生長激素;
(4)⑥;
(5)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點評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對所學的知識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掌握理并能靈活運用.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利用煙草生產(chǎn)多種有用的動物蛋白 | |
B. | 利用轉(zhuǎn)基因羊的乳汁生產(chǎn)人凝血因子 | |
C. | 利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大量培養(yǎng)甘蔗無病毒植株 | |
D. | 利用大腸桿菌短時間內(nèi)生產(chǎn)大量人胰島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食物 名稱 | 糖類 (克) | 脂肪 (克) | 蛋白質(zhì) (克) | 維生素A (毫克) | 維生素B (毫克) | 維生素C (毫克) | 維生素D (毫克) |
甲 | 48.2 | 7 | 38 | 40 | 4 | 12 | 0 |
乙 | 0.9 | 59.8 | 9.2 | 0 | 0 | 4.2 | 1.2 |
丙 | 18 | 2 | 6 | 3 | 2 | 220 | 0 |
丁 | 8.8 | 9.5 | 65 | 7 | 3 | 10 | 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生物技術應用于武器制造,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 |
B. | 培育成功地轉(zhuǎn)基因食品不存在安全性問題 | |
C. | 生物技術將在人體器官移植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 |
D. | 生物技術可以使許多治療人體疾病的昂貴藥品實現(xiàn)商品化生產(chǎ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