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將一條數(shù)軸在原點O和點B處各折一下,得到一條“折線數(shù)軸”.圖中點A表示﹣10,點B表示10,點C表示18,我們稱點A和點C在數(shù)軸上相距28個長度單位,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2單位/秒的速度沿著“折線數(shù)軸”的正方向運動,從點O運動到點B期間速度變?yōu)樵瓉淼囊话;點P從點A出發(fā)的同時,點Q從點C出發(fā),以1單位/秒的速度沿著“折線數(shù)軸”的負方向運動,當點P到達B點時,點P、Q均停止運動.設運動的時間為t秒.問:

1)用含t的代數(shù)式表示動點P在運動過程中距O點的距離;

2P、Q兩點相遇時,求出相遇時間及相遇點M所對應的數(shù)是多少?

3)是否存在P、O兩點在數(shù)軸上相距的長度與Q、B兩點在數(shù)軸上相距的長度相等時?若存在,請直接寫出t的取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答案】(1) ;(2)相遇時間為秒,點M所對應的數(shù)是;(3)存在,t2t

【解析】

1)分點PAO上和點POB上兩種情況,先求出點P在每段時t的取值范圍,再根據(jù)題意分別列出代數(shù)式可得答案;
2)根據(jù)相遇時P,Q運動的時間相等,P,Q運動的距離和等于28可得方程,根據(jù)解方程,可得答案;
3)分0≤t≤5,5t≤8,8t≤15三種情況,根據(jù)PO=BQ,可得方程,分別解出方程,可得答案.

解:(1)設動點P在運動過程中距O點的距離為S,當PA運動到O,所需時間為:(秒),

0≤t≤5時,S102t

PO運動到B,所需時間為:(秒)

PA運動到B,所需時間為:15

5t≤15時,St5,

即動點P在運動過程中距O點的距離S;

2)設經(jīng)過a秒,P、Q兩點相遇,則點P運動的距離為10+a-5),點Q運動的距離為a,

10+a-5+a=28

解得,a,

則點M所對應的數(shù)是:18,

即點M所對應的數(shù)是

3)存在,t2t,

理由:當0≤t≤5時,

102t=(1810t×1,

解得,t2

5t≤8時,

t10÷2×1=(1810t×1,

解得,t,

8t≤15時,

t10÷2×1[t﹣(1810÷1]×1

該方程無解,

故存在,t2t

故答案為:(1 ;(2)相遇時間為秒,點M所對應的數(shù)是;(3)存在,t2t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已知直線ABDF,D+B=180°,

1)求證:DEBC;

2)如果∠AMD=75°,求∠AGC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GCD邊上的一個動點(點GC、D不重合),以CG為一邊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連接BG,DE.我們探究下列圖中線段BG、線段DE的長度關系及所在直線的位置關系.

(1)猜想圖1中線段BG、線段DE的長度關系及所在直線的位置關系;

(2)將圖1中的正方形CEFG繞著點C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任意角度a,得到如圖2、如圖3情形.請你通過觀察、測量等方法判斷(1)中得到的結(jié)論是否仍然成立,并選取圖2證明你的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二次函數(shù)y=﹣ ﹣7x+ ,若自變量x分別取x1 , x2 , x3 , 且﹣13<x1<0,x3>x2>2,則對應的函數(shù)值y1 , y2 , y3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
A.y1>y2>y3
B.y1<y2<y3
C.y2>y3>y1
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市某化工廠從2015年開始節(jié)能減排,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如圖分別是該廠2015201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單位:噸)的兩幅不完整的統(tǒng)計圖,根據(jù)圖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求該廠20152018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

(2)把圖中折線統(tǒng)計圖補充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已知∠AOB,OA=OB,點E在OB邊上,四邊形AEBF是矩形,請你只用無刻度的直尺在圖中畫出菱形AOBG.(請保留畫圖痕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點E是△ABC的內(nèi)心,AE的延長線交BC于點F,交△ABC的外接圓⊙O于點D,連接BD,過點D作直線DM,使∠BDM=∠DAC. (Ⅰ)求證:直線DM是⊙O的切線;
(Ⅱ)求證:DE2=DFD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魏晉時期數(shù)學家劉徽首創(chuàng)“割圓術(shù)”計算圓周率.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在人們依據(jù)頻率估計概率這一原理,常用隨機模擬的方法對圓周率π進行估計,用計算機隨機產(chǎn)生m個有序數(shù)對(x,y)(x,y是實數(shù),且0≤x≤1,0≤y≤1),它們對應的點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全部在某一個正方形的邊界及其內(nèi)部.如果統(tǒng)計出這些點中到原點的距離小于或等于1的點有n個,則據(jù)此可估計π的值為 . (用含m,n的式子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ABC中,C=90°,AC=BC,過點C在ABC外作直線MN,AMMN于M,BNMN于N。

(1)求證:MN=AM+BN;

(2)若過點C在ABC內(nèi)作直線MN,AMMN于M,BNMN于N,則AM、BN與MN之間有什么關系?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