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沈陽)不等式組的解集是   
【答案】分析: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其公共解集即可.
解答:解:由(1)去括號得,4≥2-2x,
移項、合并同類項得,-2x≤2,
系數(shù)化為1得,x≥-1.
由(2)移項、合并同類項得,-3x≥-3,
系數(shù)化為1得,x≤1.
故原不等式組的解集為:-1≤x≤1.
點評: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求法,其簡便求法就是用口訣求解.求不等式組解集的口訣: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無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數(shù)學模擬試卷(32)(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沈陽)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c與x軸正半軸交于點F(16,0),與y軸正半軸交于點E(0,16),邊長為16的正方形ABCD的頂點D與原點O重合,頂點A與點E重合,頂點C與點F重合.
(1)求拋物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如圖2,若正方形ABCD在平面內運動,并且邊BC所在的直線始終與x軸垂直,拋物線始終與邊AB交于點P且同時與邊CD交于點Q(運動時,點P不與A,B兩點重合,點Q不與C,D兩點重合).設點A的坐標為(m,n)(m>0).
①當PO=PF時,分別求出點P和點Q的坐標;
②在①的基礎上,當正方形ABCD左右平移時,請直接寫出m的取值范圍;
③當n=7時,是否存在m的值使點P為AB邊的中點?若存在,請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二次函數(shù)》(07)(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沈陽)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c與x軸正半軸交于點F(16,0),與y軸正半軸交于點E(0,16),邊長為16的正方形ABCD的頂點D與原點O重合,頂點A與點E重合,頂點C與點F重合.
(1)求拋物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如圖2,若正方形ABCD在平面內運動,并且邊BC所在的直線始終與x軸垂直,拋物線始終與邊AB交于點P且同時與邊CD交于點Q(運動時,點P不與A,B兩點重合,點Q不與C,D兩點重合).設點A的坐標為(m,n)(m>0).
①當PO=PF時,分別求出點P和點Q的坐標;
②在①的基礎上,當正方形ABCD左右平移時,請直接寫出m的取值范圍;
③當n=7時,是否存在m的值使點P為AB邊的中點?若存在,請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遼寧省沈陽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沈陽)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c與x軸正半軸交于點F(16,0),與y軸正半軸交于點E(0,16),邊長為16的正方形ABCD的頂點D與原點O重合,頂點A與點E重合,頂點C與點F重合.
(1)求拋物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如圖2,若正方形ABCD在平面內運動,并且邊BC所在的直線始終與x軸垂直,拋物線始終與邊AB交于點P且同時與邊CD交于點Q(運動時,點P不與A,B兩點重合,點Q不與C,D兩點重合).設點A的坐標為(m,n)(m>0).
①當PO=PF時,分別求出點P和點Q的坐標;
②在①的基礎上,當正方形ABCD左右平移時,請直接寫出m的取值范圍;
③當n=7時,是否存在m的值使點P為AB邊的中點?若存在,請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銳角三角函數(shù)》(07)(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沈陽)閱讀材料:
(1)等高線概念:在地圖上,我們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叫等高線,
例如,如圖1,把海拔高度是50米,100米,150米的點分別連接起來,就分別形
成50米,100米,150米三條等高線.
(2)利用等高線地形圖求坡度的步驟如下:(如圖2)
步驟一:根據(jù)兩點A,B所在的等高線地形圖,分別讀出點A,B的高度;A,B兩點的
鉛直距離=點A,B的高度差;
步驟二:量出AB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距離為d個單位,若等高線地形圖的比例尺為
1:m,則A,B兩點的水平距離=dn;
步驟三:AB的坡度==;
請按照下列求解過程完成填空.
某中學學生小明和小丁生活在山城,如圖3,小明每天上學從家A經(jīng)過B沿著公路AB,BP到學校P,小丁每天上學從家C沿著公路CP到學校P.該山城等高線地形圖的比例尺為:1:50000,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量得AB=1.8厘米,BP=3.6厘米,CP=4.2厘米
(1)分別求出AB,BP,CP的坡度(同一段路中間坡度的微小變化忽略不計);
(2)若他們早晨7點同時步行從家出發(fā),中途不停留,誰先到學校?(假設當坡度在
之間時,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約為1.3米/秒;當坡度在之間
時,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約為1米/秒)
解:(1)AB的水平距離=1.8×50000=90000(厘米)=900(米),AB的坡度==;
BP的水平距離=3.6×50000=180000(厘米)=1800(米),BP的坡度==;
CP的水平距離=4.2×50000=210000(厘米)=2100(米),CP的坡度=______.
(2)因為,所以小明在路段AB,B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約為1.3米/秒,因為
______,所以小丁在路段C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約為______米/秒,斜坡AB的距離==906(米),斜坡BP的距離==1811(米),斜坡CP的距離==2121(米),所以小明從家道學校的時間==2090(秒).小丁從家到學校的時間約為______秒.因此,______先到學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四邊形》(12)(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沈陽)如圖1,在△ABC中,點P為BC邊中點,直線a繞頂點A旋轉,若點B,P在直線a的異側,BM⊥直線a于點M.CN⊥直線a于點N,連接PM,PN.
(1)延長MP交CN于點E(如圖2).
①求證:△BPM≌△CPE;
②求證:PM=PN;
(2)若直線a繞點A旋轉到圖3的位置時,點B,P在直線a的同側,其它條件不變,此時PM=PN還成立嗎?若成立,請給予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3)若直線a繞點A旋轉到與BC邊平行的位置時,其它條件不變,請直接判斷四邊形MBCN的形狀及此時PM=PN還成立嗎?不必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