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ABC中,任意點P(x0,y0)經(jīng)平移后對應(yīng)點為P0(x0+5,y0+3).將△ABC作同樣的平移后得到△A1B1C1
(1)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畫出△A1B1C1
(2)寫出點的坐標(biāo):A1
3
3
,
6
6
)B1
1
1
,
2
2
)C1
7
7
,
3
3
).
(3)計算△ABC的面積.
分析:(1)根據(jù)點P平移前后的坐標(biāo),可得出平移是按照:向右平移5個單位,向上平移3個單位進(jìn)行的,從而可得到A、B、C三點平移后的坐標(biāo),順次連接可得出△A1B1C1
(2)根據(jù)(1)所畫的圖形,結(jié)合直角坐標(biāo)系,可得出三點坐標(biāo);
(3)將△ABC補(bǔ)全為矩形,然后利用作差法求解即可.
解答:解:(1)∵P(x0,y0)經(jīng)平移后對應(yīng)點為P0(x0+5,y0+3),
∴平移是按照:向右平移5個單位,向上平移3個單位進(jìn)行的,
所畫圖形如下:

(2)結(jié)合圖形可得:A1(3,6),B1(1,2),C1(7,3).

(3)如圖:

S△ABC=S矩形DEFB-S△ADB-S△AEC-S△BCF=24-4-6-3=11.
點評:本題考查了平移作圖的知識,突破口在于根據(jù)點P平移前后的坐標(biāo)得到平移的規(guī)律,注意規(guī)范作圖,第三問補(bǔ)全后再減去,求解三角形的面積值得同學(xué)們參考掌握.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16、如圖,△ABC中,AB=AC,∠A=40°,P為△ABC內(nèi)任一點,且∠PBC=∠PCA,則∠BPC=
1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材料:
如圖,△ABC中,AB=AC,P為底邊BC上任意一點,點P到兩腰的距離分別為r1,r2,腰上的高為h,連接AP,則S△ABP+S△ACP=S△ABC,即:
1
2
AB•r1+
1
2
AC•r2=
1
2
AB•h
,∴r1+r2=h(定值).
(1)類比與推理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邊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邊上任一點”放寬為“在三角形內(nèi)任一點”,即:已知等邊△ABC內(nèi)任意一點P到各邊的距離分別為r1,r2,r3,等邊△ABC的高為h,試證明r1+r2+r3=h(定值).
(2)理解與應(yīng)用
△ABC中,∠C=90°,AB=10,AC=8,BC=6,△ABC內(nèi)部是否存在一點O,點O到各邊的距離相等?
 
(填“存在”或“不存在”),若存在,請直接寫出這個距離r的值,r=
 
.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材料:
如圖,△ABC中,AB=AC,P為底邊BC上任意一點,點P到兩腰的距離分別為r1,r2,腰上的高為h,連接AP,則S△ARP+S△ACP=S△ABC,即:
1
2
AB•r1+
1
2
AC•r2=
1
2
AC•h,∴r1+r2=h(定值).
(1)理解與應(yīng)用:
如圖,在邊長為3的正方形ABCD中,點E為對角線BD上的一點,且BE=BC,F(xiàn)為CE上一點,F(xiàn)M⊥BC于M,F(xiàn)N⊥BD于N,試?yán)蒙鲜鼋Y(jié)論求出FM+FN的長.
(2)類比與推理: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邊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邊上任一點”放寬為“在三角形內(nèi)任一點”,即:
已知等邊△ABC內(nèi)任意一點P到各邊的距離分別為r1,r2,r3,等邊△ABC的高為h,試證明r1+r2+r3=h(定值).
(3)拓展與延伸:
若正n邊形A1A2…An,內(nèi)部任意一點P到各邊的距離為r1r2…rn,請問r1+r2+…+rn是否為定值?如果是,請合理猜測出這個定值.
精英家教網(wǎng)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理解題:
已知:如圖,△ABC中,AB=AC,P是底邊BC上的任一點(不與B、C重合),CD⊥AB于D,PE⊥AB于E,PF⊥AC于F.
求證:CD=PE+PF.
在解答這個問題時,小明與小穎的思路方法分別如下:
小明的思路方法是:過點P作PG⊥CD于G(如圖1),則可證得四邊形PEDG是矩形,也可證得△PCG≌△CPF,從而得到PE=DG,PF=CG,因此得CD=PE+PF.
小穎的思路方法是:連接PA(如圖2),則S△ABC=S△PAB+S△PAC,再由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便可證得CD=PE+PF.
由此得到結(jié)論:等腰三角形底邊上任意一點到兩腰的距離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閱讀上面的材料,然后解答下面的問題:
(1)針對小明或小穎的思路方法,請選擇倆人中的一種方法把證明過程補(bǔ)充完整
(2)如圖3,梯形ABCD中,AD∥BC,∠ABC=60°,AB=AD=CD=2,E是BC上任意一點,EM⊥BD于M,EN⊥AC于N,試?yán)蒙鲜鼋Y(jié)論
求EM+EN的值.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3•德城區(qū)二模)閱讀材料:如圖,△ABC中,AB=AC,P為底邊BC上任意一點,點P到兩腰的距離分別為r1,r2,腰上的高為h,連接AP,則S△ABP+S△ACP=S△ABC,即:
1
2
AB•r1+
1
2
AC•r2=
1
2
AB•h,∴r1+r2=h
(1)理解與應(yīng)用
如果把“等腰三角形”改成“等邊三角形”,那么P的位置可以由“在底邊上任一點”放寬為“在    三角形內(nèi)任一點”,即:已知邊長為2的等邊△ABC內(nèi)任意一點P到各邊的距離分別為r1,r2,r3,試證明:r1+r2+r3=
3

(2)類比與推理
邊長為2的正方形內(nèi)任意一點到各邊的距離的和等于
4
4

(3)拓展與延伸
若邊長為2的正n邊形A1A2…An內(nèi)部任意一點P到各邊的距離為r1,r2,…rn,請問r1+r2+…rn是否為定值(用含n的式子表示),如果是,請合理猜測出這個定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