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麗同學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放在水平臺上,再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進行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為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較黑暗(選填“較明亮”或“較黑暗”)環(huán)境中進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像的位置,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
(2)小麗選擇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此時應用了替代法(選填“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或“替代法”);
(3)在確定蠟燭的位置時,眼睛應在A(填“A”或“B”)側觀察;
(4)點燃A蠟燭,小心的移動B蠟燭,小麗同學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沒有垂直放置.
(5)試驗中,看到點燃的蠟燭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其中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暗(填“亮”或“暗”).遠處的像是來自于蠟燭的入射光經(jīng)過玻璃板C(只有一個選項正確,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填在橫線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兩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一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
D.兩次反射、兩次折射形成的
(6)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填“實”或“虛”)像;
(7)把點燃的蠟燭A固定在某個位置,分別測出物距和像距,分析數(shù)據(jù),得到結論:“像與物距相等”.你認為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否可靠?不可靠;為什么?一組數(shù)據(jù)具有偶然性,實驗次數(shù)越多,結論越可靠.

分析 (1)①成像的物體和環(huán)境的對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
②實驗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同時能看到成像物體的像和鏡后和像對比的物體,便于確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2)實驗中,選取兩段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在實驗中,用蠟燭B來替代蠟燭A的像,是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3)實驗過程中,眼睛要在蠟燭A側觀察,眼睛既能看到蠟燭A,又能看到代替蠟燭A的蠟燭B.如果在蠟燭B側觀察,只能看到蠟燭B和透過透明玻璃板看到蠟燭A,不能看到蠟燭A的像;
(4)無論怎樣調節(jié)后面的蠟燭B,都不能與蠟燭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像的位置偏上;
(5)玻璃表面比較光滑,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光線射到玻璃上,要發(fā)生反射和折射,這兩種光現(xiàn)象都可以使蠟燭成像;
(6)實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7)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總結實驗結論時,一般要進行多次實驗,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性,否則具有偶然性.

解答 解:(1)點燃蠟燭,燭焰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燭焰和明亮環(huán)境對比度較小,成像不太清晰;燭焰在黑暗環(huán)境中,燭焰和黑暗環(huán)境的對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實驗過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在物體一側,既能看到蠟燭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蠟燭A的蠟燭B,當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時,便于確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較物像大小.
(2)選取兩段完全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一支大小和點燃蠟燭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當移動到B處時,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既用蠟燭B來替代蠟燭A的像,這里應用了等效替代法.
(3)在比較明亮的環(huán)境中,很多物體都在射出光線,干擾人的視線,在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蠟燭是最亮的,蠟燭射向平面鏡的光線最多,反射光線最多,進入人眼的光線最多,感覺蠟燭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較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
(4)實驗時要同時觀察蠟燭A的像和代替蠟燭A的蠟燭B,只能在蠟燭A的一側觀察.實驗時,蠟燭B和蠟燭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時,可能是透明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玻璃板沒有垂直于水平面).
(5)光線射到玻璃上,要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玻璃有兩個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較亮,所以其中距離觀察者較近的像較亮,距離觀察者較遠的像較暗;
反射是光線到達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還有一部分光透過玻璃板,而光從空氣進入玻璃板后會折射,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從玻璃板另一側出來,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
(6)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因此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所以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7)不可靠,因為一次實驗就得出結論,偶然性較大,不能找到普遍規(guī)律;應該多次改變蠟燭的位置,多測幾組數(shù)據(jù)(至少要測三組以上)得出的結論才具代表性.
故答案為:(1)較黑暗;像的位置;    
(2)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替代法;
(3)A;        
(4)玻璃板沒有垂直放置;
(5)暗;C;     
(6)不能;虛;  
(7)不可靠;一組數(shù)據(jù)具有偶然性,實驗次數(shù)越多,結論越可靠.

點評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在近年中考題中較為熱點.重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辦法的考查,注意體會實驗過程和做題經(jīng)驗積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今年五一假期,在永新城南中學讀八年級的夏雨同學跟爸媽一起到西藏旅游,他們到那邊明顯感覺呼吸困難,夏雨同學告訴爸媽這是由于西藏地區(qū)海拔高,大氣壓比永新低(選填“高”或“低”)的緣故,并且告訴爸媽大氣壓對液體的沸點也有影響,氣壓越低,液體的沸點越低(選填“高”或“低”),所以當?shù)嘏腼兣Q蛉庖詿緸橹鳎謰尀橄挠挈c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在學習了滑動摩擦力知識后,小楠和小涵想用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探究運動鞋的鞋底防滑效果,他們各自帶來了洗干凈的運動鞋,又準備了一張練習立定跳遠的橡膠墊,一個彈簧測力計和細線.
(1)為了能準確地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小楠認為應該讓運動鞋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樣做的目的是根據(jù)二力平衡,使拉力等于摩擦力.
(2)小楠將自己的運動鞋放在水平桌面的橡膠墊上,按正確的方法拉動,讀出了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甲所示)為2.8N;若實際拉動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勻速運動,則鞋子受到的摩擦力是不變(選填“變化”或“不變”)的.
(3)小涵經(jīng)過思考改進了小楠的實驗,讓彈簧測力計和鞋保持靜止,拉動鞋下的橡膠墊進行測量(如圖乙所示),這樣改進的好處是不需要勻速直線拉動橡膠墊,且彈簧測力計處在靜止狀態(tài),方便讀數(shù).
(4)小涵測出他的鞋滑動摩擦力比小楠的大,但她的鞋卻不一定是“防滑冠軍”,這是因為實驗中沒有控制壓力一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的電路圖所對應的實際線路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完成下列長度單位換算:
(1)0.026m=2.6×107nm   (2)1800s=0.5h   (3)500mL=5.0×10-4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
炎熱的夏季,家中的蠟燭、柏油路上的瀝青會變軟.而冰塊熔化時,沒有逐漸變軟的過程.由此推測,不同物質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可能不同,我們選用碎冰和碎蠟研究物質的熔化過程.為讓碎冰和碎蠟均勻和緩慢地熔化,我們把碎冰放到盛有溫水的燒杯中,把碎蠟放到盛有熱水的燒杯中分別進行實驗并記錄數(shù)據(jù),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1)圖2是冰(填“冰”或“蠟”)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圖3所示溫度計顯示的是蠟某時刻的溫度,它的示數(shù)是52℃.
(2)在冰和蠟熔化過程中,如果將試管從燒杯拿出來,冰和蠟停止熔化.將試管放回燒杯后,冰和蠟又繼續(xù)熔化.說明固體熔化時需要吸熱.
(3)實驗中把試管放在燒杯中加熱(水浴法)的原因是:試管均勻受熱.
(4)如果讓你自己實驗探究冰和蠟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你在實驗中會想到注意哪些問題呢?請你至少寫出一條注意事項.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
(5)探究結果:固體熔化時,若是晶體則溫度不變,若是非晶體則溫度變化,但都需吸熱(填“吸”或“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小剛用一架f=50mm的照相機拍一開花桃樹的像:
(1)拍桃樹的像時,桃樹距鏡頭的距離應大于100mm;
(2)拍完桃樹的像后,小剛想拍一朵較大的桃花的像,則應使鏡頭靠近(選填“遠離”或“靠近”)物體,并將鏡頭伸出去 (選填“伸出去”或“縮回來”);
(3)從各個方向都能看到桃花,是因為桃花表面發(fā)生了漫反射(選填“鏡面反射”或“漫反射”):
(4)小剛看見紅色的桃花是因為花瓣只反射了紅色光,若在相機前加上藍色濾光鏡,則拍出來的桃花為黑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在歷代詩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的詩篇中寫有“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的著名詩句,詩中寫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清澈見底的漓江看起來比實際淺(填“深”或“淺”),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聲音在生活中有許多應用,用超聲波能粉碎人體內的“結石”說明聲波具有能量;醫(yī)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聲波獲得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