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演繹式探究--研究宇宙中的雙星問題:
(1)宇宙中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大小F=k$\frac{{m}_{1}{m}_{2}}{{r}^{2}}$,其中k為常量,m1、m2分別為兩個物體的質(zhì)量,r為兩個物體間的距離.
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快慢可以用它與圓心連線掃過角度的快慢來描述,用角速度ω來表示.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運動一周所用的時間叫做周期,用T表示.T與ω的關系為:T=$\frac{2π}{ω}$.
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需要受到指向圓心的力叫做向心力.質(zhì)量為m的物體以角速度ω做半徑為r的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的大小F=mω2r,則在m與ω一定時,F(xiàn)與r的關系可用圖甲中的圖線b表示.
(2)被相互引力系在一起、互相繞轉(zhuǎn)的兩顆星叫物理雙星,雙星是繞公共圓心轉(zhuǎn)動的一對恒星,各自需要的向心力由彼此的萬有引力相互提供,轉(zhuǎn)動的周期和角速度相同.如圖乙所示,質(zhì)量為m1、m2的雙星,運動半徑分別為r1和r2,它們之間的距離L=r1+r2
請推理證明:周期T=2π$\sqrt{\frac{{L}^{3}}{k({m}_{1}{+m}_{2})}}$.

分析 (1)先確定是什么函數(shù),再根據(jù)函數(shù)的圖象特點來判斷.比如:正比例函數(shù)是過原點的直線,反比例函數(shù)是雙曲線,一次函數(shù)是直線,二次函數(shù)是拋物線.
(2)利用數(shù)學手段來推理證明.

解答 解:(1)向心力大小的函數(shù)關系式為:F=mω2r,在m與ω一定時,F(xiàn)與r是正比例函數(shù)關系,所以圖象是過原點的一條直線.
(2)證明:
因為F1=F2=k$\frac{{m}_{1}{m}_{2}}{{L}^{2}}$,F(xiàn)1=m1ω2r1,F(xiàn)2=m2ω2r2
所以r1=$\frac{{km}_{2}}{{{ω}^{2}L}^{2}}$,r2=$\frac{{km}_{1}}{{ω}^{2}{L}^{2}}$,
所以L=r1+r2=$\frac{{km}_{2}}{{{ω}^{2}L}^{2}}$+$\frac{{km}_{1}}{{ω}^{2}{L}^{2}}$=$\frac{k({m}_{1}+{m}_{2})}{{ω}^{2}{L}^{2}}$,
ω2=$\frac{k({m}_{1}+{m}_{2})}{{L}^{3}}$,
所以T=$\frac{2π}{ω}$=2π$\sqrt{\frac{{L}^{3}}{k({m}_{1}{+m}_{2})}}$.
故得證.
故答案為:
(1)b.
(2)證明過程同上.

點評 本題從知識點來說超出了初中階段物理學科的要求,旨在考查物理圖線及公式變換的知識,考查學生對物理與數(shù)學知識結合的能力及推導物理公式的能力,較多地利用數(shù)學手段,是一道難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曉月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探究,在掛鉤碼前,曉月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低,右端高,她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調(diào)節(jié),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接著曉月在杠桿的兩端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保持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方便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兩個力臂大小.
(2)另有一小組在探究該實驗中發(fā)現(xiàn),當動力臂或阻力臂發(fā)生變化時,使杠桿平衡的動力大小就要隨之改變,他們?yōu)榱酥朗垢軛U平衡的動力大小與兩個力臂大小之間的關系,他們在已調(diào)水平平衡的杠桿左端懸掛等重的鉤碼如圖所示,將鉤碼對杠桿的作用力定為阻力F2,在支點另一側(cè)通過懸掛鉤碼施加動力F1,調(diào)節(jié)動力臂l1及阻力臂l2大小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實驗
序號
F2
(N)
l2
(cm)
F1
(N)
l1
(cm)
1610415
2610610
3610106
表二  
實驗
序號
F2
(N)
l2
(cm)
F1
(N)
l1
(cm)
468412
5612612
66201012
①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與3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這是在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動力臂的關系,分析數(shù)據(jù)初步歸納得出的結論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當阻力和阻力臂相同時,動力的大小與動力臂成反比.
②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與6的數(shù)據(jù)中動力F1與阻力臂l2變化的關系可以歸納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當阻力和動力臂相同,動力的大小與阻力臂成正比.
③小明為了驗證第②問中的結論,用已調(diào)節(jié)好的彈簧測力計代替鉤碼在支點的左側(cè)對杠桿施加動力,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三,他發(fā)現(xiàn)這組實驗數(shù)據(jù)無法驗證上述結論,你認為他的實驗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是:彈簧測力計沒有沿豎直向上方向拉杠桿. 
 表三 
實驗
序號
F2
(N)
l2
(cm)
F1
(N)
l1
(cm)
768512
8612812
96201112
④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a)分析比較1與4、2與5、3與6的數(shù)據(jù)可初步歸納得到: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當阻力相同時,阻力臂與動力臂的比值相同,動力大小相同.
(b)分析比較1、2、3或4、5、6中的數(shù)據(jù)可初步歸納得到: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當阻力相同時,阻力臂與動力臂的比值越大,動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為了將重為600N的物體運送到6m高的樓頂上,甲工人利用圖所示的滑輪組施加300N拉力在30s的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此過程中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為18m,請在圖中畫出滑輪組繞繩.拉力的功率為180W;此滑輪組機械效率為67%;如果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450N,不計摩擦和繩重,那么該滑輪組最大可吊起1050N的物體,此時的機械效率為7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所示電路中,閉合開關,向某一方向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增大,則(  )
A.螺線管上端是S極,滑片P向左移動B.螺線管上端是S極,滑片P向右移動
C.螺線管上端是N極,滑片P向左移動D.螺線管上端是N極,滑片P向右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如圖所示,質(zhì)量和高度相同的甲、乙兩圓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倒入等質(zhì)量的水后,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F>FB.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P
C.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FD.容器對桌面的壓強P′>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甲是電熱恒溫箱的原理圖,由控制電路和加熱電路組成(部分電路尚未連接完整),其中控制電路由U1=6V的電源.電磁繼電器(線圈電阻忽略不計)、熱敏電阻R1和滑動變阻器R2串聯(lián)而成,加熱電路由U2=220V的電源和R0=48.4Ω的電熱絲組成,R1和R0置于恒溫箱內(nèi),圖乙是熱敏電阻R1的阻值隨溫度變化的關系圖,當控制電路的電流達到0.05A時,銜鐵被吸下來,觸點處斷開,加熱電路停止工作,當控制電路中的電流小于0.05A時,銜鐵被彈回,觸點處接通,加熱電路正常工作,從而使恒溫箱內(nèi)的溫度達到理想的恒溫效果,根據(jù)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請你在電路圖中畫線加熱電路與電磁繼電器正確地連接好,當熱敏電阻的溫度升高時,電磁鐵的磁性增強(選填“增強”、“減弱”或“不變”)
(2)電熱絲正常工作100s產(chǎn)生的熱量是多少?
(3)若設定恒溫箱的恒溫溫度為60℃,則滑動變阻器接入的電阻為多少?若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80Ω,求恒溫箱可設定的最高恒溫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中長方形代表羽毛球,請畫出羽毛球在空中高速運動時受力的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是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之一,探究下列物理規(guī)律過程中運用了這一方法的是(  )
A.阿基米德原理B.牛頓第一定律
C.杠桿的平衡條件D.固體壓強的影響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時,同學們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A.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
B.可能跟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C.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D.可能跟物體的密度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汪涵同學做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
他在彈簧測力計下端掛一個鐵塊,依次把它緩緩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這一過程中:
(1)鐵塊從位置1→2→3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小,說明鐵塊受到的浮力變大;從位置3→4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說明鐵塊受到的浮力不變.(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通過以上實驗可以驗證上述猜想B是正確的.(填上面猜想的字母)
(3)如圖乙所示,把新鮮的雞蛋放在水中會下沉.向水中加鹽并輕輕攪拌,你會發(fā)現(xiàn)雞蛋上浮,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上述猜想C是正確的(填上面猜想的字母).
(4)如果要想驗證猜想D是否正確,我們該如何設計實驗來證明此猜想?(要求:器材自選,簡述實驗的主要做法或步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