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8.小華想用空易拉罐來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下列操作不能達到目的是( 。
A.把易拉罐放在火上烤熱,用橡皮泥封住開口處,冷卻一會,發(fā)現它變癟了
B.將密封的空的易拉罐慢慢壓入深水中,發(fā)現易拉罐變癟了
C.易拉罐中灌滿水,在開口處貼張紙片,倒過來,紙片和水都不掉下來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空氣,易拉罐變癟了

分析 分析易拉罐變癟的原因(手的壓力、水的壓力、地面的撞擊力、大氣壓的作用),判斷是否能體驗大氣壓的存在而得出答案.

解答 解:
A、把易拉罐放在火上烤熱,罐內空氣溫度升高,罐內的一部分空氣排出;用橡皮泥封住罐口,停止加熱,罐內氣體溫度降低,氣體壓強減小,小于大氣壓,大氣壓將易拉罐壓癟;易拉罐被壓癟可以表明大氣壓的存在;故A不符合題意;
B、將密封易拉罐置于深水中,因為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水的壓強作用下,使易拉罐變形,與大氣壓無關,故B符合題意;
C、易拉罐中灌滿水,在開口處貼張紙片,倒過來,紙片和水都不掉下來,與大氣壓有關,故C不符合題意;
D、用注射器抽取密封易拉罐中的空氣,使里面的氣壓變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變形,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驗證大氣壓的存在、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判斷,有意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一個不規(guī)則實心物體,質量55g,放入裝滿純水的燒杯中,沉入底部,排開0.5N的水.然后向燒杯中加鹽并攪拌,直到物體懸浮為止.(g=10N/kg),求:
(1)物體在純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體的體積:
(3)物體懸浮時鹽水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觀察如圖所示的一些實驗裝置圖,請在題中空格處填入相應的內容.

(1)如圖(1)用干燥的手捋幾下塑料細絲,細絲便“飛”了起來.此實驗說明了塑料細絲與手摩擦后帶上同種電荷而相互排斥.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制成驗電器(填一種靜電學儀器名稱).
(2)如圖(2).將裝有水的小瓶瓶口向下,使其漂浮在大塑料瓶的水面上,將大塑料瓶密封后.就制成了“浮沉子”,制作時,在小瓶中放入的水要適量,水過少會導致小瓶不會下沉.適當控制捏大瓶的力,可以(可以/不可以)讓小瓶懸。
(3)“自制滴管”:通過吸管可以將水從甲杯移到乙杯中.每次為了盡可能地多取一些水,以下兩個操作:①手指把管中孔堵住;②吸管插到水中;先后正確的排序應該是②①;(填寫序號)在a、b、c、d、e五個實驗中,與該實驗應用的物理知識一樣的是a和c兩個(填寫字母);還有d和e兩個實驗(填寫字母)應用的物理知識一樣.這兩個實驗說明了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如圖,秤砣的質量為0.1kg,桿秤的質量忽略不計.若桿秤水平靜止時,被測物和秤砣到秤紐的距離分別為0.05cm、0.2cm,則被測物的質量為400g.若秤砣有缺損時,則桿秤所示的質量值大于被測物的真實質量值.(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3.如圖所示,粗細均勻的棒一端擱在地上,另一端與支O連接.要求:
(1)作出地面對棒的支持力F和棒所受重力G的示意圖
(2)畫出重力的力臂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3.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
(1)如圖a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選填“左“或“右”).
(2)如圖b所示,在A位置上掛兩個相同鉤碼,應該在B位置掛上1個同樣的鉤碼,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3)如圖c所示,彈簧測力計由豎直方向逐漸向左轉動,杠桿始終保持水平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在研究摩擦力時,小明同學用一塊各側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塊,在同一水平桌面上進行了三次實驗.如圖所示,當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彈簧測力計三次示數F1、F2、F3的大小關系為( 。
A.F1<F2=FB.F1>F2>F3C.F2>F1>F3D.F1=F2>F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7.某杠桿平衡時,動力F1的大小為10牛,動力臂L1為0.3米,阻力臂L2為0.1米,求阻力F2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中的物態(tài)變化,屬于升華的是( 。
A.
剛從水中出來,感覺特別冷
B.
水燒開時,冒出大量“白氣”
C.
干手器將手烘干
D.
冬季,堆在戶外的“雪人”沒熔化卻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