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能裝1千克濃橘汁的瓶子,裝不下1千克的水,一杯濃橘汁加了冰塊后剛好滿杯不溢出,則冰在熔化過程中( 。
A.冰浮在液面,杯中的液體溢出
B.冰浮在液面,杯中液面下降
C.冰浮在液面,杯中液面不變
D.冰沉入杯底,杯中液面下降
設(shè)冰的質(zhì)量為m、重力為G,因為冰漂浮于液面上,所以F=G,即:ρgV=G,-----①
又因為冰熔化成水后,其質(zhì)量不變,所以有ρgV=G,-------②
聯(lián)立①②可得:ρgVgV
∵瓶子能裝1千克濃橘汁,裝不下1千克的水,
∴ρ橘汁>ρ
∴V<V,
∴冰塊溶化后液面上升.
故選A.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底面積為1×10-22的輕質(zhì)柱形容器中盛有0.1米深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將體積為2×10-43、質(zhì)量為1千克的球形物體浸沒在水中后,物體沉入容器底部,水未溢出。求:
① 未放入物體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
② 放入物體后容器對桌面的壓力F容器。
③ 放入物體后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增加量△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時,李軍同學(xué)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即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guān);
猜想2: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關(guān);
猜想3: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guān).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李軍同學(xué)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他在彈簧測力計下端掛一鐵塊依次把它緩緩地浸入水中不同的位置,然后又把它浸沒到鹽水中.請回答下列問題:
(1)鐵塊從①一②一③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______,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鐵塊從③一④的過程,是為了驗證猜想______(選填序號),該猜想______(填“正確“或“不正確”).
(3)鐵塊從④一⑤過程中,保持______不變,得出猜想______正確,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一帶閥門的圓柱形容器,底面積是300cm2,裝有13cm深的水.正方體A邊長為12cm,重25N,用細繩懸掛放入水中,有1/6的體積露出水面,如圖所示.試求:
(1)A受到的浮力,此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2)若細繩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14.92N,通過閥門K緩慢放水,當(dāng)繩子剛要被拉斷的瞬間,容器中液面下降的高度.(取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泉口中學(xué)研究性學(xué)習(xí)小組,他們乘船到大烏江中,用細線系住石塊,并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其重力為6.0N.然后把石塊放入河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3.6N.當(dāng)石塊觸及河底時,他們在細線上水面處做一標記,并測出石塊到標記處的線長為4.8m.(g=10N/kg,p=1.0×103kg/m3
求:
(1)在河水中石塊受到的浮力;
(2)河水對此處湖底的壓強;
(3)石塊的體積;
(4)石塊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彈簧秤下端掛一個物體時,彈簧秤示數(shù)為4N,浸沒在水中稱時,彈簧秤示數(shù)為3N,則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__N.質(zhì)量是300g的空心鐵球重______N,當(dāng)它懸浮在水中不動時,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彈簧秤下掛一個金屬塊,當(dāng)金屬塊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29.4N,這個金屬塊所受的重力是多少?(已知金屬塊的密度為7.0×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方案設(shè)計學(xué)過浮力的知識后,王小華想:既然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存在壓力差,對同一物體而言,在液體內(nèi)部越深的地方,受到的壓力也越大,那么在液面以下越深的地方,液體產(chǎn)生的浮力是不是也越大呢?請你幫他設(shè)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他所提出的問題.
(1)實驗所需的器材;
(2)實驗的主要過程及判斷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重為10牛的物體在細繩的作用下靜止在水中,物體的體積為2×10-33,物體所受的浮力為       牛,方向         。當(dāng)剪斷細線時,物體所受合力的大小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