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2.下列關于光現象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常用激光筆發(fā)出的光是一種″紅外線″
B.當只有紅光照在綠色物體上時,該物體仍然呈現綠色
C.光的色散現象除了說明白光是復合光外,還能說明玻璃對不同顏色的光折射本領不同
D.鏡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 (1)紅外線是一種不可見光;
(2)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不透明物體只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不同顏色的色光;
(3)據光的色散特點分析即可判斷;
(4)不管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 解:A、常用激光筆發(fā)出的光是可見的,所以不是不可見光,故A錯誤;
B、綠色物體只能反射綠光,所以當只有紅光照在綠色物體上時,該物體仍然呈現黑色,故B錯誤;
C、光的色散現象除了說明白光是復合光外,還能說明玻璃對不同顏色的光折射本領不同,故C正確;
D、不管是鏡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此題考查了不可見的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光的色散的理解,是一道綜合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為了防止交通事故的發(fā)生,要加大交通法規(guī)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交通安全意識.下面幾個問題與交通安全緊密相關,請同學們幫助解決.
(1)司機駕駛大貨車在公路上行駛,看到如圖所示的交通標志牌,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此標志牌處到達平陰,所用的時間最少是多少?
(2)若發(fā)動機提供的牽引力為3×103N,大貨車在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前提下從此標志處到達平陰,牽引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3)按照規(guī)定,車輛對地面的壓強不得超過7×105Pa,該車為自重4.8t的6輪大貨車,如果每個車輪與路面的接觸面積為0.04m2,該車最多可以裝載多少噸貨物?(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兩個相同的容器裝有等質量的液體,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強比乙的大
B.甲容器底部受到液體的壓強比乙的小
C.兩容器對桌面的壓強相等
D.甲容器對桌面的壓強比乙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0.吊車將重1000N的物體沿豎直方向勻速吊起,10s內上升了6m,然后又吊著物體水平勻速移動了3m.求:
(1)物體上升過程中吊車拉力所做的功及拉力功率的大;
(2)物體水平移動過程中吊車豎直向上的拉力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下列關于常用測量工具使用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使用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應將溫度計從待測物體離開進行讀數;
B.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可以不從零刻度線量起;
C.腐蝕性藥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盤內進行稱量;
D.在對量筒進行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面垂直并與待測液體的上表面相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完成以下各題
(1)″潭清疑水淺″是光的折射現象形成的,如圖甲,人眼在A處看見水下位于S的魚在S′處,請完成此現象的光路圖;
(2)如圖乙是一束射向凹透鏡且平行于主光軸的入射光線,請畫出它通過透視鏡后的折射光線;
(3)有一凸透鏡成像情況如圖所示,A′B′是AB經凸透鏡所成的像,請確定透鏡焦點的位置,若主光軸上刻度的分度值為1cm,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1.5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4.一輛汽車沿直線以10m/s的速度勻速朝一座大山開去,在某處鳴笛后司機繼續(xù)向前開去,經過4s后司機聽到回聲,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求:
(1)汽車鳴笛處與大山的距離是多少m?
(2)聽到回聲時與大山的距離是多少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某中學為學生供應開水,用鍋爐將200kg的水從25℃加熱到l00℃,燃燒了6kg的無煙煤,試求:
(1)鍋爐內的水共吸收多少熱量?
(2)6kg無煙煤完全燃燒共放出的熱量是多少?
(3)該鍋爐的熱效率是多少?
(無煙煤的熱值為3×107J/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將新鮮的雞蛋放入盛有鹽水的容器中,雞蛋懸。铝姓f法正確的是( 。
A.鹽水的密度比雞蛋的密度大
B.向杯中加鹽后,雞蛋上浮,最終靜止后雞蛋受到的浮力比原來懸浮受到的浮力大
C.向杯中加酒精,雞蛋下沉,最終靜止后雞蛋受到的浮力比原來懸浮受 到的浮力小
D.如果地球上的物體重力都變?yōu)樵瓉淼囊话,雞蛋會上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