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8.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為0.1N的彈簧測力計、底面積為5cm2、高度為6cm的實心圓柱體銅塊、相同的大燒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種液體、細線等.

(1)小冉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A步驟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7N;用彈簧測力計掛著銅塊緩慢地浸入液體中不同深度,步驟如圖B、C、D、E、F所示(液體均未溢出),并將其示數記錄在表中:
實驗步驟BCDEF
彈簧測力計示數/N2.62.52.42.42.3
(2)在實驗步驟B中銅塊所受浮力F=0.1N.
(3)分析實驗步驟A、B、C、D,可以說明浮力大小跟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分析實驗步驟A、E、F,可以說明浮力大小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數據算出了某種液體的密度是1.3g/cm3(結果保留一位小數),還算出了步驟B中銅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是200Pa,并發(fā)現(xiàn)步驟B、C、D中銅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增大(選填“增大”或“減小”).
(5)小冉在步驟B的基礎上繼續(xù)探究:保持銅塊下表面所處的位置不變,把彈簧測力計的拉環(huán)固定在鐵架臺上,緩慢向燒杯內加水,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小(選填“增大”或“減小”);當所加水使銅塊剛好浸沒時(水未溢出),燒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增加了420Pa.(已知在一定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每減少0.1N,彈簧的長度就縮短0.1cm)

分析 (1)首先看清測力計的分度值,然后再讀數;
(2)根據F=G-F可求得浮力;
(3)應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圖示實驗,根據實驗控制的變量與實驗現(xiàn)象分析答題,然后得出結論;
(4)已知圓柱體銅塊的底面積和高,可求得其體積,浸沒時,V=V,根據F=G-F可求得浮力,再利用FgV可求得液體的密度;
由浮力產生的原因可知,步驟B中銅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然后利用p=$\frac{F}{S}$可求得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根據B、C、D中數據分析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是如何變化的.
(5)根據F=G-F可判斷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然后利用FgV求得在B步驟時排開水的體積,由h=$\frac{V}{h}$可知此時浸入水的深度,由此當所加水使銅塊剛好浸沒時(水未溢出),所加水的深度,再利用p=ρgh求得燒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增加值.

解答 解:(1)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由指針位置可知,A步驟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7N;
(2)由表格數據可知,在實驗步驟B中拉力為2.6N,則步驟B中銅塊所受浮力F=G-F=2.7N-2.6N=0.1N,
(3)由A、B、C、D所示實驗可知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可知:浸在同種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由A、E、F,實驗可知,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相同而液體密度不同,物體受到的浮力不同,這說明物體排開相同體積的液體時,所受浮力大小根液體密度有關.
(4)V=5cm2×6cm=30cm3=3×10-5m3,浸沒時,V=V,
在F圖中,F(xiàn)′=G-F′=2.7N-2.3N=0.4N,
由FgV可得:
ρ=$\frac{{F}_{浮}}{g{V}_{排}}$=$\frac{0.4N}{10N/kg×3×1{0}^{-5}{m}^{3}}$≈1.3×103kg/m3=1.3g/cm3
由浮力產生的原因可知,驟B中銅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F=F=0.1N.
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p=$\frac{F}{S}$=$\frac{0.1N}{5×1{0}^{-4}{m}^{2}}$=200Pa,
由B、C、D中數據可知,下表面的深度增加,由p=ρgh可知,p逐漸增大,即銅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增大;
(5)緩慢向燒杯內加水,排開水的體積增大,根據F=G-F可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
由FgV可得:
V排′=$\frac{{F}_{浮}}{{ρ}_{水}g}$=$\frac{0.1N}{1.0×1{0}^{3}kg/{m}^{3}×10N/kg}$=1×10-5m3,
此時銅塊浸入水的深度:
h1=$\frac{{V}_{排}′}{S}$=$\frac{1×1{0}^{-5}{m}^{3}}{5×1{0}^{-4}{m}^{2}}$=0.02m=2cm,
由此當所加水使銅塊剛好浸沒時(水未溢出),所加水的深度,h=6cm-2cm=4cm=0.04m,
燒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增加了p1gh1=1.0×103kg/m3×10N/kg×0.04m=400Pa,
但由于在一定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每減少0.1N,彈簧的長度就縮短0.1cm,因此
當所加水使銅塊剛好浸沒時(水未溢出),此時拉力減小0.2N,則彈簧的長度縮短0.2cm=0.002m,因此還應該倒入0.002m高度的水,
故p2gh2=1.0×103kg/m3×10N/kg×0.002m=20Pa,
因此燒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增加值△p=p1+p2=400Pa+20Pa=420Pa.
故答案為:(1)2.7;(2)0.1;(3)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4)1.3;200;增大;(5)減;420.

點評 本題是較典型的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實驗得出結論的題型.在分析問題時,要明確哪些量是相同的,哪些量是變化的或不同的,正是這些變化的或不同的量導致了實驗結果的不同.此題的難點在(5),燒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增加值△p=p1+p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黎明同學用滾動鐵環(huán)的方法來測學校圓形花壇的周長,他測得鐵環(huán)的直徑為40cm,若鐵環(huán)繞花壇一周滾動的圈數為100圈,則此花壇的周長為125.6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回顧實驗和探究(請將下列實驗報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寫完整):
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
原理V=$\frac{s}{t}$請?zhí)顚懕砀裰械目瞻撞糠郑?/TD>
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秒表路程s/cm時間t/s平均速度v/m/s
過程用刻度尺測出小車運動的
路程,用秒表測出小車運動的時間.
S1=6030.2
S2=6020.3
S全程=12050.24
方法以上測量過程這里運用了間接測量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恒定,R1為定值電阻,R2為滑動變阻器.閉合開關S后,滑動變阻器滑片P自b向a移動的過程中( 。
A.電流表A的示數變大
B.電壓表V2的示數變大
C.電壓表V1的示數與電流表A的示數之比不變
D.電路消耗的總功率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在熱機中,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的比值叫做熱機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所示電路,S1閉合后,S2由斷開到閉合,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電壓表示數變小,電流表示數變大B.電壓表示數變大,電流表示數變大
C.電壓表示數不變,電流表示數不變D.電壓表示數變大,電流表示數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一架飛機在同一高度上勻速飛行,噴灑農藥.在此過程中,飛機的動能變小,重力勢能變小,飛機的機械能變小(填“變大”“變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天壇公園的回音壁如圖所示,它是我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回音壁應用的聲學原理是(  )
A.聲音的反射B.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C.聲音的音調不同D.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8.“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
(1)提供的器材有:凸透鏡、蠟燭、刻度尺、火柴、粉筆,還缺少光屏.
(2)要使凸透鏡的中心、燭焰的中心、光屏中心,在相同高度上.(相同、不同)
(3)當蠟燭在凸透鏡左側距凸透鏡20cm的時候,在光屏上得到一個倒立等大的實像,則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當蠟燭再向凸透鏡靠近5cm時,所成的像的性質是倒立、放大、實像,利用此原理制成了投影儀;當蠟燭離凸透鏡只有5cm時,此時成像的性質是正立、放大、虛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放大鏡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