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近年來,智能機器人進入百家姓,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4kg的清潔機器人某次工作時,在4s內(nèi)沿水平直線運動了2m,此過程機器人所提供的牽引力為50N.求:
(1)牽引力所做的功;
(2)牽引力的功率.

分析 (1)已知牽引力和移動的距離,利用W=Fs計算牽引力所做的功;
(2)已知牽引力做的功,又知時間,利用P=$\frac{W}{t}$計算牽引力的功率.

解答 解:(1)牽引力所做的功:
W=Fs=50N×2m=100J;
(3)牽引力的功率:
P=$\frac{W}{t}$=$\frac{100J}{4s}$=25W.
答:(1)牽引力所做的功為100J;
(2)牽引力的功率為25W.

點評 此題考查功和功率的計算,應(yīng)用重力、功和功率公式即可正確解題,難度不大.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7.為了驗證光的反射定律,小明同學(xué)準備了一塊平面鏡、一塊畫有法線ON的可折疊硬紙板、直尺、激光筆、量角器及鉛筆等.
(1)如圖甲所示,把沿ON折疊的白色硬紙板放置在平面鏡上,使一束光緊貼硬紙板射向鏡面上的O點,在紙板上描出入射光線AO和反射光線OB,并測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變光的入射角度,重復(fù)上述實驗步驟.該實驗探究的問題是C.
A.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分居法線兩側(cè)
B.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C.反射角的大小與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關(guān)系
D.光反射時是否遵循光的反射規(guī)律
(2)沿ON將紙板向后折,紙板上不能(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
(3)如圖甲,當紙板在同一平面上,讓入射光線AO射向鏡面,在紙板右側(cè)看到反射光線OB,若保持鏡子上的入射點位置在O點不變,將入射光線AO逆時針轉(zhuǎn)10°,則反射光線OB將順時針轉(zhuǎn)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海燕家中電熱水壺的銘牌如圖甲所示,將電熱水壺裝滿初溫為20℃的水,讓其單獨工作,在一標準大氣壓下將水燒開,她家的電能表(如圖乙所示)旋盤轉(zhuǎn)動了140轉(zhuǎn).則水吸收的熱量是6.72×105J,水吸收的熱量與完全燃燒22.4g的焦炭(焦炭的熱值為3×107J/kg)放出的熱量相當;若燒水用時5min,問電熱水壺是否正常工作:否(是/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電荷的移動方向就是電流方向
B.用電器中有電流通過,用電器兩端一定有電壓
C.電路兩端有電壓,電路中可能沒有電流
D.導(dǎo)體容易導(dǎo)電,是因為導(dǎo)體中有大量的自由電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建筑工地上需要將6塊相同的磚從地面運送到樓頂,工人師傅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分三次運送,第一次運1塊,第二次運2塊,第三次運3塊.每次運送時,磚都以相同的速度勻速上升相同高度,繩重及摩擦均忽略不計.這三次拉力依次為F1、F2、F3,拉力做的功為W1、W2、W3,有用功率為P1、P2、P3,機械效率為η1、η2、η3,則( 。
A.F1+F2=F3B.W1+W2=W3C.η123D.P1+P2=P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嘉庚號”科考船(圖甲)于2016年5月8日下水,廈門大學(xué)由此成為中國大陸綜合性大學(xué)中第一所擁有自己的全球級科考船的高校.科考船滿載時排水體積為3.5×103m3,在某段航行中以額定功率行駛.牽引力與速度的關(guān)系圖象如圖乙所示.求:
(1)科考船滿載航行時受到的浮力;
(2)若科考船在恒為2.5×106N牽引力的作用下,勻速直線前行了2km,則
①牽引力對科考船所做的功是多少?②科考船的速度是多少km/h?
(3)在該段航行中,科考船發(fā)動機的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如圖是滑雪運動員從山上滑下的情景,下列有關(guān)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運動員由于受到慣性的作用而沿斜面下滑
B.從山上下滑過程中,運動員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C.運動員下滑過程中,若一切外力都消失,他將立即停止運動
D.運動員穿上滑雪板,是為了增大與雪地的受力面積,從而減小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關(guān)于內(nèi)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的溫度越高,內(nèi)能越大B.溫度越高的物體,內(nèi)能越大
C.物體內(nèi)能減少,可能是放出了熱量D.物體內(nèi)能增大,溫度一定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