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4.一捆質量為89kg的銅絲,已知其橫截面積為2.5mm2,則這捆銅絲長度為4km.(ρ=8.9×103kg/m3

分析 已知銅的密度和質量,利用密度公式可求銅絲的體積,又知道銅絲的橫截面積,利用V=SL求銅絲長度.

解答 解:
由ρ=$\frac{m}{V}$得銅絲的體積:
V=$\frac{m}{{ρ}_{銅}}$=$\frac{89kg}{8.9×1{0}^{3}kg/{m}^{3}}$=0.01m3,
這捆銅絲的長度:
L=$\frac{V}{S}$=$\frac{0.01{m}^{3}}{2.5×1{0}^{-6}{m}^{2}}$=4000m=4km.
故答案為:4.

點評 本題考查了密度公式的應用,單位換算(1mm2=1×10-6m2)是易錯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所示為體積相同的氫氣球和空氣球,剛釋放時,氫氣球上浮,而空氣球卻浮不起來.對這種現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氫氣球受浮力,空氣球不受浮力B.氫氣球不受浮力,空氣球受浮力
C.氫氣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本身的重力D.空氣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本身的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震耳欲聾”指聲音的響度大,“悅耳動聽”指聲音的音色好,“脆如銀鈴”說明聲音的音調高,“隔墻有耳”指聲音可以通過固體進行傳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2.如圖所示,小紅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所用的器材有:杠桿、支架、刻度尺、細線和若干個質量相同的鉤碼.

(1)將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放在水平桌面上,發(fā)現杠桿的左端高于右端,則應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左(選填“左”或“右”)移動,直到杠桿水平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測量力臂大小,同時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杠桿調節(jié)平衡后如圖乙,小紅在杠桿上A點處掛4個鉤碼,為使杠桿重新平衡,應在B點掛2個鉤碼.
(3)小紅按現有方案得出如下結論:“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這個結論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符,原因是實驗過程中B(填字母).
A.沒有改變力的大小B.沒有改變力的方向
C.沒有改變力的作用點D.實驗次數較少,結論具有偶然性.
(4)如圖丙所示,在B位置仍掛2個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C位置豎直向上拉,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若此時將彈簧測力計改為向右上方斜拉,要使杠桿仍然保持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將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其原因是動力臂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9.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時:

(1)如圖甲所示,讓一束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實驗表明,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5.0 cm.
(2)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應使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實驗過程中,當蠟燭與透鏡的距離如圖乙所示時,可在光屏上可得一個清晰的像,這個像是倒立、縮。ㄟx填“放大”、“等大”或“縮小”)的實像.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機就是利用這個規(guī)律制成的.
(4)將蠟燭稍遠離凸透鏡,光屏上的像變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則應將光屏靠近(選填“遠離”或“靠近”)凸透鏡,光屏上燭焰所成的像將變。ㄟx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5)如果小明把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凸透鏡和蠟燭之間,發(fā)現光屏上的像變模糊了,他應該向遠離(選填“遠離”或“靠近”)透鏡的方向移動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實驗中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B.選取兩支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C.蠟燭遠離平面鏡時像變小是因為觀察的視角變大
D.實驗中應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使結論具有普遍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小明使用彈簧測力計前發(fā)現指針指在0.4N處,沒有調節(jié)就測一物體的重力,且讀數為2.5N,則物體重力的準確值應為2.1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3.根據實物圖畫出對應的電路圖,并標出開關閉合后的電流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通過學習《科學》,我們認識了很多位科學家,通過對這些科學家的了解,更加堅定我們對科學的認識和熱愛,以下四位科學家中,最早發(fā)現電子的科學家是( 。
A.法拉第B.盧瑟福C.奧斯特D.湯姆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