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8.(1)實驗室用電石和水反應制取乙炔
①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2+2H2O→Ca(OH)2+C2H2
②如圖是反應裝置,其中正確的是C

③為了減緩反應速率,通常用飽和NaCl溶液代替水,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放熱”或者“吸熱”)
④該反應產生的氣體,含有雜質H2S,可用硫酸銅溶液吸收,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2S+Cu2+═CuS↓+2H+
(2)實驗室通常用濃硫酸和乙醇混合加熱制取乙烯
①混合濃硫酸和乙醇的操作方法是將濃硫酸沿玻璃杯慢慢注入酒精中,邊加邊攪拌
②該實驗中制取裝置所用的玻璃儀器有酒精燈、導管、溫度計和燒瓶;
③反應生成的乙烯中,含有多種CO2、CO2、水等多種雜質,寫出濃硫酸直接將乙醇氧化生成CO2的化學方程式C2H5OH+6H2SO4(濃)$\stackrel{△}{→}$2CO2↑+6SO2↑+9H2O.

分析 (1)①電石為碳化鈣(CaC2),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Ca(OH)2]和乙炔;
②根據(jù)信息:實驗室用電石固體與水在常溫下反應制取乙炔,碳化鈣接觸水后立即變?yōu)楹隣,啟普發(fā)生器適用于固液混合狀態(tài)其不需加熱而制取的氣體,且固體必須是塊狀的,據(jù)此選擇發(fā)生裝置;
③電石和水反應劇烈,可以用飽和食鹽水代替水減緩反應速率,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④硫酸銅和硫化氫反應生成硫化銅沉淀和硫酸;
(2)①濃硫酸的密度大于乙醇的密度,從操作安全角度選擇混合方法;
②乙醇在濃硫酸加熱170℃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需酒精燈、溫度計、燒瓶;
③根據(jù)反應物和生成物以及產物量的關系結合原子守恒來書寫化學方程式.

解答 解:(1)①電石為碳化鈣(CaC2),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Ca(OH)2]和乙炔,方程式為:CaC2+2H2O→Ca(OH)2+C2H2↑,
故答案為:CaC2+2H2O→Ca(OH)2+C2H2↑;
②實驗室用電石固體與水在常溫下反應制取乙炔,所以D不選,是固體和液體在常溫下反應,由于碳化鈣接觸水后立即變?yōu)楹隣睿辉偈菈K狀固體,故不能用啟普發(fā)生器,電石和水反應劇烈,需通過分液漏斗滴加液體控制反應速率,所以B不選,可以用裝置C為發(fā)生裝置,
故答案為:C;
③電石和水反應劇烈,容易使液體沖出裝置,可以用飽和食鹽水代替水減緩反應速率,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飽和NaCl溶液;放熱;
④硫酸銅和硫化氫反應CuSO4+H2S═CuS↓+H2SO4,雜質H2S,可用硫酸銅溶液吸收,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2S+Cu2+═CuS↓+2H+,
故答案為:H2S+Cu2+═CuS↓+2H+
(2)①濃硫酸的密度大于乙醇,為防止液體飛濺,需將濃硫酸沿玻璃杯慢慢注入酒精中,邊加邊攪拌,
故答案為:將濃硫酸沿玻璃杯慢慢注入酒精中,邊加邊攪拌;
 ②乙醇在濃硫酸加熱170℃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氣體CH3CH2OH$→_{170°C}^{濃硫酸}$CH2=CH2↑+H2O,需溫度計測量溶液的溫度,加熱還需酒精燈,液體在燒瓶中進行,所以還需的玻璃儀器為:溫度計、燒瓶,
故答案為:溫度計、燒瓶;
③根據(jù)已知條件,反應物是乙醇和濃硫酸,條件是加熱,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蒸氣二氧化硫,根據(jù)原子守恒來配平方程式為:C2H5OH+6H2SO4(濃)$\stackrel{△}{→}$2CO2↑+6SO2↑+9H2O,
故答案為:C2H5OH+6H2SO4(濃)$\stackrel{△}{→}$2CO2↑+6SO2↑+9H2O.

點評 本題考查方程式的書寫,側重實驗室物質制備原理的考查,掌握實驗室制取乙炔、乙烯的反應原理是解答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氧化劑H2O2在反應時不產生污染物,被稱為綠色氧化劑,因而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Ⅰ.某實驗小組以H2O2分解為例,探究濃度、催化劑、溶液酸堿性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在常溫下按照下表所示的方案完成實驗.
實驗編號反應物催化劑
10mL 2%H2O2溶液
10mL 5%H2O2溶液
10mL 5%H2O2溶液1mL 0.1mol•L-1FeCl3溶液
10mL 5%H2O2溶液+少量HCl溶液1mL 0.1mol•L-1FeCl3溶液
10mL 5%H2O2溶液+少量NaOH溶液1mL 0.1mol•L-1FeCl3溶液
(1)實驗①和②的目的是探究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同學們進行實驗時沒有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而無法得出結論.資料顯示,通常條件下H2O2穩(wěn)定,不易分解.為了達到實驗目的,你對原實驗方案的改進方法是向反應物中加入等量同種催化劑(或將盛有反應物的試管放在同一熱水浴中)(填一種即可).
(2)實驗③④⑤中,測得生成氧氣的體積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甲所示.
分析該圖能夠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堿性環(huán)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環(huán)境能減小H2O2分解的速率.

Ⅱ.資料顯示,某些金屬離子對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為比較Fe3+和Cu2+對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該實驗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
(1)某同學通過測定O2的體積來比較H2O2的分解速率快慢,實驗時可以通過測量單位時間生成O2的體積或生成單位體積O2所需要的時間來比較;
(2)0.1g MnO2粉末加入50mL H2O2溶液中,在標準狀況下放出氣體的體積和時間的關系如圖丙所示.解釋反應速率變化的原因:隨著反應的進行,濃度減小,反應速率減慢,計算H2O2的初始物質的量濃度為0.11mol/L.(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在標準狀況下測定)
(3)根據(jù)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理論,聯(lián)系化工生產實際,你認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C(填序號).
A.化學反應速率理論可以指導怎樣在一定時間內快出產品
B.勒夏特列原理可以指導怎樣使有限原料多出產品
C.催化劑的使用是提高產品產率的有效辦法
D.正確利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反應限度都可以提高化工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下列物質中①NaCl溶液、②NaOH、③H2SO4、④Cu、⑤CH3COOH、⑥冰、⑦CO2、⑧乙醇,
(1)②③是強電解質,(2)⑦⑧是非電解質,(3)⑤⑥是弱電解質,(4)①④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5)①④能導電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在正規(guī)化學試卷的開始處總有“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一項,如H:1 C:12 Cl:35.5 S:32 Cu:64等.請問這些數(shù)值準確的說法應該是( 。
A.某種核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B.某種核素的原子質量
C.某種元素的平均相對原子質量
D.某種元素的平均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在鋅與鹽酸反應的實驗中,某同學得到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鋅的質量/g鋅的形狀溫度/℃鋅完全溶解的時間/s
A2薄片5400
B2薄片15200
C2薄片25100
D2薄片35t1
E2顆粒15t2
F2粉末15t3
G2薄片(含少量雜質Cu)35t4
(1)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Zn+2H+═Zn2++H2↑,該反應為放熱反應(填“放熱”或“吸熱”).
(2)t1=50s,完成下列時間對溫度的曲線圖(縱軸表示時間,橫軸表示溫度).
(3)利用所畫的曲線圖和相關數(shù)據(jù),可得出該反應中溫度影響反應速率的規(guī)律是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率加快到原來的2倍.
(4)t1>(填“>”或“<”)t4,原因是G組中可形成Cu-Zn原電池,發(fā)生原電池反應,反應速率加快.
t2>t3(填“>”或“<”),原因是F組中鋅為粉末狀,表面積較大,反應速率較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實驗室常用H2O2制取O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H2O2分子中含有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B.向其溶液加入少量MnO2和FeCl3等能加快反應
C.H2O2分子中所有原子都達8電子結構
D.該反應中H2O2是氧化劑也是還原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W、X、Y、Z是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主族元素,W、X是金屬元素,Y、Z是非金屬元素.W、X兩者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可以起反應生成鹽和水.
(1)W的名稱是鈉,上述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Al(OH)3+OH-=AlO2-+2H2O.
(2)W與Y 可形成化合物W2Y,Y的離子結構示意圖為,該化合物的電子式為
(3)X與Z 可形成化合物是共價化合物而不是離子化合物,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之:熔融狀態(tài)不導電,則說明為共價化合物.
(4)Y的低價氧化物和Z的單質在水溶液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l2+SO2+2H2O=H2SO4+2HCl.
(5)Y 與Z能形成一種化合物,其所有原子都滿足8電子結構,其分子式為SCl2或者S2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有機物分子中,可形成順反異構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以下微粒含配位鍵的是( 。
①N2H5+    ②CH4    ③OH-        ④NH4+   ⑤Fe(CO)5⑥Fe(SCN)3、逪3O+  
⑧[Ag(NH32]OH            ⑨[B(OH)4]-
A.①②④⑦⑧B.③④⑤⑥⑦⑨C.①④⑤⑥⑦⑧⑨D.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