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反應4CO+2NO2N2+4CO2在不同條件下的化學反應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應速率最快的是

A.v(CO)=1.5 mol·L-1·min-1
B.v(NO2)=0.7 mol·L-1·min-1
C.v(N2)=0.4 mol·L-1·min-1
D.v(CO2)=1.1 mol·L-1·min-1

C

解析試題分析:同一個化學反應,用不同的物質(zhì)表示其反應速率時,速率數(shù)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義是相同的,所以比較反應速率快慢時,應該根據(jù)速率之比是相應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先換算成用同一種物質(zhì)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較速率數(shù)值。據(jù)此可知如果該反應都用CO表示反應速率,則分別是(mol·L-1·min-1)1.5、0.7×2=1.4、0.4×4=1.6、1.1,因此正確的答案選C。
考點:考查反應速率的計算和大小比較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現(xiàn)有三個體積相等的密閉容器中都進行如下反應:CO2+H2 CO+H2O,反應所處溫度相同,但反應起始的濃度不同,其中,甲:c(H2)=c(CO2)=amol/L 
乙:c(CO2)=amol/L   c(H2)="2" amol/L 
丙:c(CO2)=c(H2)=c(H2O)=amol/L
達到平衡時,一氧化碳的濃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確的是(   )  

A.丙>甲>乙 B.甲>乙>丙 C.乙>丙>甲 D.乙>甲>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事實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A.開啟啤酒瓶后,瓶中立刻泛起大量泡沫
B.由H2、I2蒸氣、HI組成的平衡體系加壓后顏色變深
C.向氯水中加CaCO3后,溶液漂白性增強
D.Na2CO3溶液中加酚酞,溶液變紅,加熱,顏色變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25℃和1.01×105Pa時,反應:2N2O5(g) = 4NO2(g)+O2(g) △H= +56.76kJ/mol,自發(fā)進行的原因是

A.是吸熱反應 B.是放熱反應
C.是熵減少的反應 D.熵增大效應大于能量效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可逆反應mA(s)+nB(g)eC(g)+fD(g)反應過程中,當其他條件不變時,C的體積分數(shù)?(C)在不同溫度(T)和不同壓強(P)的條件下隨時間(t)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達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劑,C的體積分數(shù)將增大
B.當平衡后,若溫度升高,化學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C.化學方程式中,n>e+f
D.達到平衡后,增加A的質(zhì)量有利于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難揮發(fā)性二硫化鉭(TaS2 )可采用如下裝置提純。將不純的TaS2 粉末裝入石英管一端,抽真空后引入適量碘并封管,置于加熱爐中。反應如下:
TaS2 (s)+2I2 (g) TaI4 (g)+S2 (g)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不同溫度區(qū)域,TaI4 的量保持不變
B.在提純過程中,I2 的量不斷減少
C.在提純過程中,I2 的作用是將TaS2 從高溫區(qū)轉(zhuǎn)移到低溫區(qū)
D.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與TaI4 和S2 的濃度乘積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對可逆反應2A(s)+3B(g) C(g)+2D(g) ΔH<0,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下列有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
①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②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v(正)減小
③壓強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動,v(正)、v(逆)不變
④增大B的濃度,v(正)>v(逆)
⑤加入催化劑,B的轉(zhuǎn)化率提高

A.①②B.③C.④D.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②為恒壓容器,①③④為恒容容器,起始加入物如下,且起始容積均相等,維持恒溫的條件下發(fā)生反應:2SO2(g)+O2(g) 2SO3(g) △H = –197kJ/mol達平衡后,各容器內(nèi)放出熱量Q1、Q2、Q3和Q4的大小關(guān)系正確的是

A.197>Q1>Q2 B.Q1>2Q3 C.Q1=Q4 D.Q3<Q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對于化學反應3W(g)+2X(g)=4Y(g)+3Z(g),下列反應速率關(guān)系中,正確的是

A.(W)=3(Z)B.2(X)=3(Z)
C.2(X)=(Y)D.3(W)=2(X)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