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時,在10mL濃度均為0.1mol•L-1的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鹽酸,下列有關(guān)溶液中粒子濃度關(guān)系正確的是( 。
A.未加鹽酸時:c(OH-)>c(Na+)=c(NH3•H2O)B.加入10mL鹽酸時:c(NH4+)+c(H+)=c(OH-
C.加入鹽酸至溶液pH=7時:c(Cl-)=c(Na+D.加入20mL鹽酸時:c(Cl-)=c(NH4+)+c(Na+

分析 氫氧化鈉為強堿,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一水合氨為弱堿,在水溶液中部分電離,相同體積與濃度的氫氧化鈉與一水合氨其中和能力是相同的,據(jù)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NaOH完全電離,NH3•H2O部分電離,因此c(OH-)>0.1mol/L,c(Na+)=0.1mol/L,c(NH3•H2O)<0.1mol/L,故c(OH-)>c(Na+)>c(NH3•H2O),故A錯誤;
B、在此混合溶液中加入10mL鹽酸,存在電中性原則:c(NH4+)+c(H+)+c(Na+)=c(OH-)+c(Cl-),由于等體積等濃度混合,故c(Na+)=c(Cl-),即c(NH4+)+c(H+)=c(OH-),故B正確;
C、加入鹽酸至pH=7時,溶液呈中性,即c(H+)=c(OH-),那么c(NH4+)+c(Na+)=c(Cl-),即c(Cl-)>c(Na+),故C錯誤;
D、加入20mL鹽酸時,此時溶液恰好為氯化鈉與氯化銨的混合溶液,此時溶液呈酸性,即存在c(H+)>c(OH-),那么c(NH4+)+c(Na+)<c(Cl-),故D錯誤,故選B.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酸堿混合的定性判斷,題目難度中等,本題注意把握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特點,易錯點為C,注意酸堿中和滴定的實驗原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各組物質(zhì)中,肯定是同系物的是( 。
A.B.CH2=CH2
C.C2H2和C4H6D.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常溫下,向20mL 0.1mol•L-1 CH3COOH溶液中加入0.1mol•L-1 NaOH溶液,其pH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忽略溫度變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a和b之間的溶液中只存在:c(CH3COO-)>c(Na+)>c(H+)>c(OH-
B.b與c之間的溶液中不存在:c(CH3COO-)>c(H+)>c(Na+)>c(OH-
C.c點時,V(NaOH溶液)<20mL,且c(CH3COO-)=c(Na+
D.a、b、c點表示的溶液中$\frac{c(C{H}_{3}CO{O}^{-})•c({H}^{+})}{c(C{H}_{3}COOH)}$均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制備一溴異丙苯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裝在左側(cè)分液漏斗中的藥品是苯和液溴
B.右側(cè)分液漏斗中的物質(zhì)的作用是催化劑
C.可向錐形瓶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淡黃色沉淀產(chǎn)生,說明此反應為取代反應
D.可在B與錐形瓶之間連接一個裝置并加入CCl4液體來除去HBr中溴蒸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有機物的命名中,正確的是( 。
A.1-甲基丙烷B.2-乙基丁烷C.3,3-二甲基丁烷D.2-甲基丁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我國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記敘無機藥物335種,其中“強水”條目下寫道:“性最烈,能蝕五金…其水甚強,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這里的“強水”是指( 。
A.氨水B.硝酸C.D.鹵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各組物質(zhì)的晶體,化學鍵類型相同,晶體類型也相同的是( 。
A.SO2和SiO2B.CO2 和NaClC.NH4Cl 和HClD.H2O2和C3H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除去乙烷中混有少量乙烯的方法正確的是(  )
A.通入水中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通入溴水D.混入氫氣進行光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溶液混合后,pH值最大的是( 。
A.0.1mol/LH2SO4與0.2mol/L 氨水各50mL
B.0.1mol/LCH3COOH與0.1mol/LNaOH 溶液各50mL
C.pH=1的CH3COOH與pH=13的 NaOH 溶液各50mL
D.pH=1的鹽酸與 pH=13的 NaOH 溶液各5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