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有A、B、C、D四種短周期元素,它們的原子序數(shù)由A到D依次增大,已知A原子和B原子有相同的電子層數(shù),且A的L層電子數(shù)是K層電子數(shù)的兩倍,C在空氣中燃燒時呈現(xiàn)黃色火焰,C的單質在加熱下與足量的B的單質充分反應,可以得到與D單質顏色相同的淡黃色固態(tài)化合物。試根據(jù)以上敘述回答:
(1)元素名稱:A_____,B______,C_______。
(2)D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周期_____族,它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AB2與C2B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4)寫出A單質與D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濃溶液共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若要設計實驗驗證該反應產物,則驗證的產物順序是_______(填寫產物的化學式)。
【答案】碳 氧 鈉 三 ⅥA H2SO4 2CO2+2Na2O2=2Na2CO3+O2 C+2H2SO4(濃)CO2↑+2SO2↑+2H2O H2O、SO2、CO2
【解析】
A、B、C、D四種短周期元素,它們的原子序數(shù)由A到D依次增大。A原子和B原子有相同的電子層數(shù),則A、B處于同一周期,且A的L層電子數(shù)是K層電子數(shù)的兩倍,則L層電子數(shù)為4,故A為碳元素;C單質燃燒時呈現(xiàn)黃色火焰,則C為鈉元素;C的單質在點燃時與足量的B單質充分反應,可以得到與D單質顏色相同的淡黃色固態(tài)化合物,則B為氧元素,D為硫元素,據(jù)此分析解答。
(1)由以上分析可知,A為碳、B為氧、C為鈉;
(2)D為S元素,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6,應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ⅥA族,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化學式是H2SO4;
(3)CO2與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與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O2+2Na2O2=2Na2CO3+O2;
(4)碳與濃硫酸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方程式為C+2H2SO4(濃) CO2↑+2SO2↑+2H2O。由于后續(xù)檢驗要通過溶液,所以首先檢驗水蒸氣,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第二步應該用品紅溶液檢驗二氧化硫,除盡二氧化硫以后再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即檢驗的先后順序是H2O、SO2、CO2。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熱化學反應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 HCl和NaOH反應的中和熱△H=-57.3 kJ·mol1,則H2SO4和Ca(OH)2反應的中和熱△H=2×(-57.3)kJ·mol1
B. 甲烷的標準燃燒熱ΔH=-890.3 kJ·mol1,則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C. 已知:500℃、30MPa下,N2(g)+3H2(g)2NH3(g) ΔH=-92.4kJ·mol-1;將1.5 mol H2和過量的N2在此條件下充分反應,放出熱量46.2 kJ
D. CO(g)的燃燒熱是283.0kJ·mol1,則2CO2(g) ===2CO(g)+O2(g)反應的△H=+566.0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c(H+)=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B.將水加熱,KW增大,pH不變,仍呈中性
C.向水中加入少量碳酸氫鈉固體,溶液的c(H+) 增大,KW不變
D.向0.1mol·L-1醋酸溶液中加水,溶液中水電離產生的c(H+)將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氫氣是重要的清潔能源?茖W家嘗試多種方法制取氫氣。
I.(1)儲氫材料能與水反應得到氫氣。請寫出的電子式_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甘油和水蒸氣、氧氣經(jīng)催化重整或部分催化氧化可制得氫氣,反應主要過程如下:
甘油水蒸氣重整() | H1 |
甘油部分氧化() | H2=-1206kJmol-1 |
甘油氧化水蒸汽重整() | H3=-950kJmol-1 |
(2)反應的H1=_____ kJmol-1。
(3)實際生產中將反應設定在600~700℃進行,選擇該溫度范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反應的副產物很多,加入一定量的通入適當過量的都能提高氫氣的產率。則加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若混合氣體中,比例過高,則產率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常將分散在高比表面的載體()上以提高催化效率。分別用三種催化劑的載體進行實驗,持續(xù)通入原料氣一段時間,繪制油轉化率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①結合上圖分析催化劑具有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發(fā)現(xiàn)造成催化效率隨時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副反應產生的大量碳粉(積碳)包裹催化劑,通過加入微量的、可循環(huán)利用的氧化鑭()可有效減少積碳。其反應機理包括兩步:
第一步為:
第二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不正確的是( )
A.CuO和稀鹽酸反應:CuO+2H+=Cu2++H2O
B.BaCl2溶液和CuSO4溶液反應:Ba2++S=BaSO4↓
C.Fe與稀H2SO4反應:Fe+2H+=Fe2++H2↑
D.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OH-+HCl=H2O+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C、N、S 的氧化物常會造成一些環(huán)境問題,科研工作者正在研究用各種化學方法來消除這些物質對環(huán)境的影響。
(1)CO2 的重整用 CO2 和 H2 為原料可得到 CH4 燃料。
已知: ①CH4 (g)+CO2(g)=2CO(g)+2H2(g) △H1=+247kJ/mol
②CH4 (g)+H2O(g)=CO(g)+3H2(g) △H2=+205kJ/mol
寫出 CO2 重整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
(2) “亞碳酸鹽法”吸收煙中的 SO2
①將煙氣通入 1.0mol/L 的 Na2SO3 溶液,若此過程中溶液體積不變,則溶液的 pH 不斷_____(填“減小”“不變” 或“增大)。當溶液 pH 約為 6 時,吸收 SO2 的能力顯著下降,應更換吸收劑,此時溶液中 c(SO32-) =0.2mol/L, 則溶液中 c(HSO3-) =_____。
②室溫條件下,將煙氣通入(NH4)2SO3 溶液中,測得溶液 pH 與各組分物質的量分數(shù)的變化關系如圖: b 點時溶液 pH=7,則 n(NH4+):n(HSO3—)= ______________ 。
(3)催化氧化法去除 NO。一定條件下,用 NH3 消除 NO 污染,其反應原理4NH3+6NO5N2+6H2O。不同溫度條件下,n(NH3):n(NO)的物質的量之比分別為 4:1、3:1、1:3 時,得到 NO 脫除率曲線如圖所示:
①曲線 a 中,NO 的起始濃度為6×10-4mg·m-3,從 A 點到 B 點經(jīng)過0.8s,該時間段內 NO 的脫除速率為_____mg·m-3·s-1。
②曲線 b 對應 NH3 與 NO 的物質的量之比是_____。
(4)間接電化學法除 NO。其原理如圖所示:寫出陰極的電極反應式(陰極室溶液呈酸性)_____。吸收池中除去 NO 的原理_____(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為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為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過渡金屬元素,與同主族,與同周期,且與的原子序數(shù)之和為20。甲、乙分別為元素E、A的單質, 丙、丁為A、E分別與B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它們轉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形成的一種化合物具有漂白性
B.、形成的離子化合物可能含有非極性鍵
C.的單質能與丙反應置換出的單質
D.丁為黑色固體,且1mol甲與足量丙反應轉移電子3 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室溫下,下列關于 1 L 0.1 mol/L FeCl3 溶液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溶液中含有的 Fe3+離子數(shù)目為 0.1NA
B.加入 Cu 粉,轉移電子數(shù)目為 0.1NA
C.加水稀釋后,溶液中 c(OH-) 減小
D.加入 0. 15 mol NaOH 后,3c(Fe3+)+c(H+) = c(Na+) + 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驗證次氯酸光照分解的產物,某同學采用三種傳感器分別測得氯水光照過程中pH、Cl-濃度、體積分數(shù)的變化,實驗數(shù)據(jù)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從0 s到150 s,溶液pH降低的原因是的電離程度增大
B.從0 s到150 s,溶液中 增加到起始濃度的倍
C.從50 s到150 s,的平均生成速率約為
D.光照分解的產物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