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不正確的是( )。
A.NaOH溶液與SO2反應,當n(NaOH)∶n(SO2)=4∶3時,4OH-+3SO2= SO32—+2HSO3—+H2O
B.CuCl2溶液與Na2S溶液2∶1反應:Cu2++S2-=CuS↓
C.Cl2與FeBr2溶液反應,當n(Cl2)∶n(FeBr2)=1∶1時:2Fe2++4Br-+3Cl2 =2Fe3++2Br2+6Cl-
D.1 mol·L-1的NaAlO2溶液和2.5 mol·L-1的鹽酸等體積互相均勻混合:2AlO2—+5H+=Al(OH)3↓+Al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離子檢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該溶液中一定含有Cl-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則該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C.向某溶液中加入鹽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顯紅色,再向溶液中加幾滴新制的氯水,溶液變?yōu)榧t色,該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對各組離子或物質是否能夠大量共存解釋正確的是( )。
A常溫常壓下NH3、O2、H2、CO2不能共存NH3為堿性氣體、CO2為酸性氣體,二者反應生成(NH4)2CO3
Bc(OH-)=1.0×10-13 mol·L-1溶液中,Fe2+、NO3—、SO42—、Na+不能共存 發(fā)生反應:3Fe2++NO3—+4H+=3Fe3++NO↑+2H2O
C溶液中:K+、Cu2+、Cl-、NH3·H2O不能共存發(fā)生反應:Cu2++2OH-=Cu(OH)2↓
D溶液中:Al3+、Na+、SO42—、HCO3—可以共存不能發(fā)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解釋事實的方程式不準確的是( )。
A.用濃鹽酸檢驗氨:NH3+HCl=NH4Cl
B.碳酸鈉溶液顯堿性:CO32—+H2OHCO3—+OH-
C.鋼鐵發(fā)生吸氧腐蝕時,鐵作負極被氧化:Fe-3e-=Fe3+
D.長期盛放石灰水的試劑瓶內壁出現白色固體:Ca(OH)2+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根據表中信息,判斷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序號 | 氧化劑 | 還原劑 | 其他反應物 | 氧化產物 | 還原產物 |
① | Cl2 | FeBr2 | / | Fe3+、Br2 |
|
② | KClO3 | 濃鹽酸 | / | Cl2 |
|
③ | KMnO4 | H2O2 | H2SO4 | O2 | Mn2+ |
A.由表中①組的信息可知通入Cl2的量不同,氧化產物可能不同
B.氧化性強弱的比較:KClO3>Fe3+>Cl2>Br2
C.表中②組反應的還原產物是KCl,電子轉移數目是6e-
D.表中③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MnO4—+3H2O2+6H+=2Mn2++4O2↑+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某廠的酸性工業(yè)廢水中含有一定量的Na+、Al3+、Fe3+、Cu2+、Cl-。該廠利用如圖所示的工藝流程圖,利用常見的氣體氧化物、酸、堿和工業(yè)生產中的廢鐵屑,從廢水中生產出了氯化鐵、氧化鋁、NaCl晶體和金屬銅,產生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span>
(1)圖中試劑1是________,試劑2是________。
(2)步驟1和步驟2所用到的玻璃儀器是________。
(3)步驟1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驟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節(jié)約藥品和環(huán)保方面考慮,步驟5所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已知將鹽酸滴入高錳酸鉀溶液中,產生黃綠色氣體,而溶液的紫紅色褪去。現有一個氧化還原反應的體系,共有KCl、Cl2、H2SO4、H2O、KMnO4、MnSO4、K2SO4七種物質:
(1)該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的反應物是________,化合價沒有發(fā)生變化的反應物是________。
(2)寫出一個包含上述七種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需配平)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應中,氧化劑是________,1 mol氧化劑在反應中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 mol電子。
(4)如果在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NaBiO3,溶液又顯紫紅色。說出NaBiO3的一個性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現有五種可溶性物質A、B、C、D、E,它們所含陰、陽離子互不相同,分別含有五種陽離子Na+、Al3+、Mg2+、Ba2+、Fe3+和五種陰離子Cl-、OH-、NO3—、CO32—的一種。
(1)某同學通過比較分析,認為無需檢驗就可判斷其中必有的兩種物質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化學式)。
(2)為了確定X,現將(1)中的兩種物質記為A和B,含X的物質記為C,當C與B的溶液混合時,產生紅褐色沉淀和無色無味氣體;當C與A的溶液混合時產生棕黃色沉淀,向該沉淀中滴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最后留有白色沉淀不再溶解。則X為________。
A.SO32— B.SO4— C.CH3COO- D.SiO32—
(3)將Cu投入到裝有D溶液的試管中,Cu不溶解;再滴加稀H2SO4,Cu逐漸溶解,管口附近有紅棕色氣體出現。則物質D一定含有上述離子中的________ (填相應的離子符號)。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上述已經確定的物質,可以檢驗出D、E中的陽離子。請簡述實驗操作步驟、現象及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3講兩種重要的反應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創(chuàng)新預測題)(1)①在淀粉碘化鉀溶液中,滴加少量次氯酸鈉堿性溶液,立即會看到溶液變藍色,這是因為________,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碘和淀粉形成的藍色溶液中,滴加亞硫酸鈉堿性溶液,發(fā)現藍色逐漸消失,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對比①和②實驗所得的結果,將I2、ClO-、SO42—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有鐵片、銅片,設計實驗證明以下事實,并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①濃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氯化鐵溶液中Fe3+的氧化性比硫酸銅溶液中的Cu2+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鐵的還原性比銅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3-2014學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四川配套訓練 第4講周期律 物質結構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稱為穩(wěn)定同位素,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法近20年來在植物生理學、生態(tài)學和環(huán)境科學研究中獲得廣泛應用。如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中,2H、13C、15N、18O、34S等常用作環(huán)境分析指示物。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34S原子核內中子數為16
B.1H216O和1H218O的相對分子質量不同
C.13C和15N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相差2
D.2H+結合OH-的能力比1H+的更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