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07年四川卷)下圖是無機物A~M在一定條件下的轉(zhuǎn)化關系(部分產(chǎn)物及反應條件未列出)。其中,I是由第三周期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中熔點最高的金屬,K是一種紅棕色氣體。
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p>
(1)在周期表中,組成單質(zhì)G的元素位于第__________周期_________族。
(2)在反應⑦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反應②、③、⑥、⑨中,既屬于化合反應又屬于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是_________。
(4)反應④ 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將化合物D 與KNO3、KOH 共融,可制得一種“綠色”環(huán)保高效凈水劑K2FeO4 (高鐵酸鉀).同時還生成KNO2和H2O 。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工業(yè)合成氨與制備硝酸一般可連續(xù)生產(chǎn),流程如下:
(1)某溫度下體積為200L的氨合成塔中,測得如下數(shù)據(jù):
0 | 1 | 2 | 3 | 4 | |
N2 | 1.500 | 1.400 | 1.200 | C1 | C1 |
H2 | 4.500 | 4.200 | 3.600 | C2 | C2 |
NH3 | 0 | 0.200 | 0.600 | C3 | C3 |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0~2小時內(nèi)N2的平均反應速率 mol?L-1?h-1
若起始時與平衡時的壓強之比為a,則N2的轉(zhuǎn)化率為 (用含a的代數(shù)式表示)
(2)希臘阿里斯多德大學的 George Marnellos 和 Michael Stoukides,發(fā)明了一種合成氨的新方法,在常壓下,把氫氣和用氦氣稀釋的氮氣分別通入一個加熱到570℃的電解池,利用能通過氫離子的多孔陶瓷固體作電解質(zhì),氫氣和氮氣在電極上合成了氨,轉(zhuǎn)化率達到78%,試寫出電解池陰極的電極反應式
(3)氨氣和氧氣從145℃就開始反應,在不同溫度和催化劑條件下生成不同產(chǎn)物(如右圖):
4NH3+5O24NO+6H2O K1=1×1053(900℃)
4NH3+3O22N2+6H2O K2=1×1067(900℃)
溫度較低時以生成 為主,溫度高于900℃時,NO產(chǎn)率下降的原因 。吸收塔中需要補充空氣的原因 。
(4)尾氣處理時小型化工廠常用尿素作為氮氧化物的吸收劑,此法運行費用低,吸收效果好,不產(chǎn)生二次污染,吸收后尾氣中NOx的去除率高達99.95%。其主要的反應為氮氧化物混合氣與水反應生成亞硝酸,亞硝酸再與尿素反應生成CO2 和N2請寫出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重晶石(BaSO4)難溶于水,要轉(zhuǎn)化成BaCO3再制備其他鋇鹽。工業(yè)上一般采用高溫煅燒還原法;實驗室可以采用沉淀轉(zhuǎn)化法。
●高溫煅燒還原法
(1)煅燒還原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有關的數(shù)據(jù):Ba(s)+S(s)+2O2(g)=BaSO4(s);△H= -1473.2 kJ?mol-1
C(s)+O2(g)=CO(g);△H= -110.5 kJ?mol-1
Ba(s)+S(s)=BaS(s);△H= -460kJ?mol-1
(2)經(jīng)檢驗BaS的水溶液呈堿性,原因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
●沉淀轉(zhuǎn)化法
向BaSO4沉淀中加入飽和Na2CO3溶液,充分攪拌,棄去上層清液。如此處理多次,直到BaSO4全部轉(zhuǎn)化為BaCO3:BaSO4(s)+CO32-(aq)BaCO3(s)+SO42-(aq)(平衡常數(shù)K=0.042)
(3)現(xiàn)有0.20 mol BaSO4,每次用1.00 L 2.0mol?L-1飽和Na2CO3溶液處理,假定BaSO4能全部轉(zhuǎn)化,至少需要處理多少次?(寫出計算過程)
(4)從“綠色化學”角度分析,用飽和Na2CO3溶液沉淀轉(zhuǎn)化法的優(yōu)點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07年四川卷)下圖是無機物A~M在一定條件下的轉(zhuǎn)化關系(部分產(chǎn)物及反應條件未列出)。其中,I是由第三周期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中熔點最高的金屬,K是一種紅棕色氣體。
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p>
(1)在周期表中,組成單質(zhì)G的元素位于第__________周期_________族。
(2)在反應⑦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反應②、③、⑥、⑨中,既屬于化合反應又屬于非氧化還原反應的是_________(填寫序號)。
(4)反應④ 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將化合物D 與KNO3、KOH 共融,可制得一種“綠色”環(huán)保高效凈水劑K2FeO4 (高鐵酸鉀),同時還生成KNO2和H2O。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某化學興趣小組用含鋁、鐵、銅的合金制取純凈的氯化鋁溶液、綠礬晶體(FeSO4?7H2O)和膽礬晶體(CuSO4?5H2O),以探索工業(yè)廢料的再利用。其實驗方案如下圖:
試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濾液A轉(zhuǎn)化為沉淀D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濾液A制AlCl3溶液的途徑有I和II兩條,你認為合理的是途徑_________(填“I”或“II”),理由是
(3)從濾液E中得到綠礬晶體的實驗操作是(不考慮E中的溶質(zhì)被氧化這一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2O2是一種綠色氧化劑,應用十分廣泛,在濾渣F中加入稀硫酸和H2O2來制備膽礬晶體是一種綠色工藝,該反應的總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同學提出可將方案中最初溶解合金的燒堿改用鹽酸,重新設計方案,也能制得三種物質(zhì),你認為后者的方案是否合理?___________ 。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為探究銅、鋅與濃鹽酸反應,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如下:
(一)實驗用品:純鋅片、銅片、37%的濃鹽酸、蒸餾水、氯化銅溶液
(二)實驗記錄:
交流卡片 主題:Zn、Cu與濃鹽酸間的實驗 A.將鋅放入濃鹽酸的實驗 B.將鋅與銅片貼在一起,一同放入濃鹽酸中,反應快速放出氣體 C.當實驗B中鋅片完全溶解后,將溶液加熱,又產(chǎn)生大量氣體,得到無色溶液 D.將實驗C反應后的溶液隔絕空氣,加入適量水,出現(xiàn)白色沉淀 |
(三)背景資料
資料卡片 主題:生成一價銅的反應 ① 4CuO 2Cu2O + O2↑ ② 2Cu2+ + 4I- == 2CuI(白色)↓+ I2 ③ 氯化亞銅(CuCl)在不同濃度的KCl溶液中可形成[CuCl4]3+等無色離子。 |
(四)請你參與以下探究
(1)實驗A反應速度明顯比B小,原因是 。
(2)根據(jù)“銅位于金屬活動順序表氫之后,與稀鹽酸不反應,而在實驗C中加熱時又產(chǎn)生氣體”的事實,作出如下推斷:
① 有同學認為“實驗C中加熱時產(chǎn)生的氣體是溶解在溶液中的H2”,你認為是否有道理? (填是或否),理由是 。
② 某同學作了如下猜想:是否成立?請你設計實驗方案加以驗證。
猜想 | 驗證方法 | 預測現(xiàn)象及結論 |
認為銅片中可能含有鋅等雜質(zhì) |
|
|
(3)某同學對實驗D中的白色沉淀進行分析:“不可能是CuCl2,因為CuCl2能溶于水且溶液顯藍色;也不可能是ZnCl2,因為稀釋后溶液更稀,不會析出ZnCl2晶體”。利用資料卡片資料①、②大膽猜想,白色沉淀可能是CuCl。請你幫他設計驗證方案。
猜想 | 預設驗證方法 | 猜想的現(xiàn)象與結論 |
白色沉淀 是氯化亞銅 |
|
|
(4)指導老師肯定了實驗D中的白色沉淀是CuCl,并指出生成沉淀的原因,實際上是沉淀溶解平衡:[CuCl4]3- (aq)CuCl (s) + 3Cl- (aq) 移動的結果。請寫出該平衡常數(shù)的表達式K= ;
加水稀釋后平衡移動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08年全國卷Ⅱ)紅磷P(S)和Cl2發(fā)生反應生成KCl3和PCl5,反應過程和能量關系如圖所示(圖中的 △H表示生成1mol產(chǎn)物的數(shù)據(jù))
根據(jù)上圖回答下列問題
(1)P和Cl2反應生成PCl3的熱化學方程式 ;
(2)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的熱化學方程式 ;
上述分解反是一個可逆反應,溫度T1時,在密閉容器中加入0.8mol PCl5,反應達到平衡時還剩余0.6mol PCl5,其分解率α1等于 ;若反應溫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時PCl5分解率α2,α2 α1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業(yè)上制備PCl5通常分兩步進行,先將P和Cl2反應生成中間產(chǎn)物PCl3,然后降溫,再和Cl2反應生成PCl5。原因是 ;
(4)P和Cl2分兩步反應生成1mol PCl5的△H3= ;P和Cl2一步反應生成1mol PCl5的△H4 △H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 Cl5與足量水反應,最終生成兩種酸,其化學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07年四川卷)在實驗室里可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氯酸鉀、次氯酸鈉和探究氯水的性質(zhì)。
圖中: ① 為氯氣發(fā)生裝置;②的試管里盛有15mL30%KOH 溶液,并置于水浴中; ③ 的試管里盛有15mL 8 % NaOH 溶液,并置于冰水浴中; ④ 的試管里加有紫色石蕊試液; ⑤ 為尾氣吸收裝置。
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p>
(l)制取氯氣時,在燒瓶里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錳。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寫儀器名稱)向燒瓶中加入適量的濃鹽酸。實驗時為了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氣體,可在①與②之間安裝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寫下列編號字母)的凈化裝置。
A.堿石灰 B.飽和食鹽水 C.濃硫酸 D.飽和
(2)比較制取氯酸鉀和次氯酸鈉的條件。二者的差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應完畢經(jīng)冷卻后,② 的試管中有大量晶體析出。右圖中符合該晶體溶解度曲線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寫編號字母);從②的試管中分離出該晶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寫實驗操作名稱)。
(3)本實驗中制取次氯酸鈉的離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中可觀察到④的試管里溶液的顏色發(fā)生了如下變化,請?zhí)顚懴卤碇械目瞻祝?/p>
實驗現(xiàn)象 | 原因 |
溶液最初從紫色逐漸變?yōu)開___色 | 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H+使石蕊變色 |
隨后溶液逐漸變?yōu)闊o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然后溶液從無色逐漸變?yōu)開___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07年四川卷)在實驗室里可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氯酸鉀、次氯酸鈉和探究氯水的性質(zhì)。
圖中: ① 為氯氣發(fā)生裝置;②的試管里盛有15mL30%KOH 溶液,并置于水浴中; ③ 的試管里盛有15mL 8 % NaOH 溶液,并置于冰水浴中; ④ 的試管里加有紫色石蕊試液; ⑤ 為尾氣吸收裝置。
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p>
(l)制取氯氣時,在燒瓶里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錳。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寫儀器名稱)向燒瓶中加入適量的濃鹽酸。實驗時為了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氣體,可在①與②之間安裝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寫下列編號字母)的凈化裝置。
A.堿石灰 B.飽和食鹽水 C.濃硫酸 D.飽和
(2)比較制取氯酸鉀和次氯酸鈉的條件。二者的差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應完畢經(jīng)冷卻后,② 的試管中有大量晶體析出。右圖中符合該晶體溶解度曲線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寫編號字母);從②的試管中分離出該晶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寫實驗操作名稱)。
(3)本實驗中制取次氯酸鈉的離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中可觀察到④的試管里溶液的顏色發(fā)生了如下變化,請?zhí)顚懴卤碇械目瞻祝?/p>
實驗現(xiàn)象 | 原因 |
溶液最初從紫色逐漸變?yōu)開___色 | 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H+使石蕊變色 |
隨后溶液逐漸變?yōu)闊o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然后溶液從無色逐漸變?yōu)開___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