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將Cl2通入KOH溶液里,反應后得到KCl、KClO、KClO3的混合溶液,經(jīng)測定ClO-與ClO3-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為11:1,則Cl2與KOH反應時,被還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
A.1:3 B.4:3 C.2:1 D.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將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飽和,無沉淀產(chǎn)生;再通入SO2,產(chǎn)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銅粉,銅粉不溶解;再加入NaNO3固體,銅粉仍不溶
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產(chǎn)生白色沉淀;再加入過量NaHSO4溶液,沉淀消失
D.純鋅與稀硫酸反應產(chǎn)生氫氣的速率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體,速率不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已知化學反應N2+O2=2NO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判斷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B.該反應每生成2 mol NO,吸收b kJ熱量
C.該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D.該反應吸收熱量時,參加反應的O2為0.5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經(jīng)測定某溶液中只含有Na+、CH3COO—、H+、OH—四種離子,且離子濃度大小順序
為c(CH3COO—)>c(Na+)>c(H+) >c(OH—),其可能的情形是( )
A.該溶液是CH3COONa和CH3COOH的混合溶液
B.該溶液是CH3COONa溶液
C.該溶液是CH3COONa和NaOH的混合溶液
D.向該溶液中加入適量NaOH,可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改變?yōu)椋?/p>
c(CH3COO—)>c(Na+)>c(OH—) >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一種酸性溶液中存在NO3-、I-、Cl-、Fe3+中的一種或幾種離子,向該溶液中加入溴水,溴單質(zhì)被還原,由此可推知該溶液中( )
A.一定含有I-,不能確定是否含有Cl-
B.一定含有NO3-
C.不含有Fe3+,可能含有NO3-
D.一定含有I-、NO3-和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將質(zhì)量為W1 g的鈉、鋁混合物投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應,金屬沒有剩余,溶液澄清,共收集到標準狀況下的氣體V1 L。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濃度為a mol/L的鹽酸,過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又逐漸溶解,當沉淀恰好消失時所加鹽酸體積為V2 L,將溶液在HCl氣氛中小心蒸干得固體W2 g。下列所列關系式中正確的是( )
A.35.5a=(W2-W1)V2 B. n(Al)>mol
C.n(Na)+3n(Al)=mol D. aV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往100mL pH=0的硫酸和硝酸混合液中投入3.84g銅粉,微熱使反應充分完成后,生成一氧化氮氣體448mL(標準狀況)。則反應前的混合溶液中含硝酸的物質(zhì)的量為( )
A.0.02molB.0.08mlC.0.10molD.0.16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右圖中橫坐標為加入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縱坐標為產(chǎn)生沉淀的物質(zhì)的量。下列反應對應的曲線錯誤的是( )
A.曲線A是向NaAlO2溶液中滴入鹽酸至過量
B.曲線B是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過量
C.曲線C是向含有鹽酸的Al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 液至過量
D.曲線D是向含有等物質(zhì)的量的Ca(OH)2、KOH通入CO2至過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已知A、B為單質(zhì),C為化合物。能實現(xiàn)上述轉化關系的是( )
①若C溶于水后得到強堿溶液,則A可能是Na
②若C的溶液遇Na2CO3,放出CO2氣體,則A可能是H2
③若C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顯紅色,則B可能為Fe
④若C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藍色沉淀生成,則B可能為Cu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一定質(zhì)量的鐵和銅的混合物,與一定濃度的硝酸反應后容器中沒有固體剩余,生成標準狀況下2.24LNO和4.48LNO2(不考慮N2O4的存在)的混合氣體,則參加反應的HNO3的物質(zhì)的量是( )
A.0.5mol B.0.8 mol C.1.0 mol D.1.6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