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教材經典實驗中,沒有使用同位素標記法的是
A.研究豚鼠胰腺腺泡細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
B.小鼠細胞與人細胞融合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C.魯賓和卡門用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D.以大腸桿菌為材料證實DNA分子以半保留方式復制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青蒿素是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成分,是青蒿組織細胞的一種代謝產物。如圖為青蒿細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徑,其中FPP是合成青蒿素的必需物質,它在青蒿細胞和酵母細胞中都存在,而ADS酶和CYP71AV1酶只存在于青蒿細胞中。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能產生青蒿素的酵母菌,則需要向酵母菌中導入____________,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借助____________(工具酶)來構建表達載。在對轉基因酵母菌進行大量培養(yǎng)時,____________(是、否)需要向培養(yǎng)液通入無菌空氣,以利于青蒿素的合成。
(2)還可以利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快速繁殖青蒿,生產青蒿的人工種子。首先需要以植物組織培養(yǎng)得到愈傷組織培養(yǎng)得到胚狀體、___________等為材料,包裹人工種皮可制成人工種子。人工種皮的主要成分為___________,還可以加入___________促進植物生長發(fā)育。
(3)目前,科學家主要是利用單倍體育種,來培育能穩(wěn)定遺傳的高產青蒿。通過分離高產青蒿的花藥,通過組織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植株,然后利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處理單倍體幼苗,使其染色體數目加倍,并進而篩選所需的純合高產品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高等動物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
A.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的原理是切斷血糖的來源
B.垂體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進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
C.激素能使靶細胞中原有的生理活動發(fā)生變化,且在發(fā)揮作用后滅活
D.神經元受刺激產生的興奮,傳遞給下一個細胞是雙向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基因的空間結構發(fā)生不可逆性改變
B.RNA聚合酶降低了某些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C.遺傳信息由mRNA流向tRNA
D.基因的兩條鏈分別作模板進行轉錄,可提高翻譯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從分子水平鑒定物種不能依據 ( )
A.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B.DNA分子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C.DNA 分子中含氮堿基的排列順序 D.DNA分子中磷酸和脫氧核糖的排列順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與漿細胞合成、分泌抗體無直接關系的生命活動是
A. 細胞核內mRNA穿過核孔到達核糖體
B. 漿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
C. ATP的水解
D. 內質網膜面積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生物體內有機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脂質不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B. 蛋白質是生物體主要的能源物質
C. 核酸是生物體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 D. 糖類不參與細胞識別和免疫調節(ji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用顯微鏡的一個目鏡分別與4個不同物鏡組合來觀察某一細胞裝片。當成像清晰時,每一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如圖甲所示。圖乙是圖甲中d條件下觀察到的視野,如果不改變載玻片的位置、光圈及反光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條件下比c條件下看到的細胞數多
B.a條件下視野的亮度比d條件下大
C.a條件下可能觀察不到細胞
D.由d條件轉變?yōu)閏條件下觀察時,應先將裝片向左下方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圖中屬于原核細胞的是_________,判斷的主要依據為_____________。
(2)上述兩類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的遺傳物質初步水解的產物是________________。
(4)細菌和藍藻是常見的原核生物,藍藻細胞內含有__________________色素,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屬于________________(自養(yǎng)或異養(yǎng))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