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除下列哪項外,其余都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證據( )
A.古生物學B.比較解剖學C.比較胚胎學D.生態(tài)學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人員將3H標記的亮氨酸注射到漿細胞中,以研究分泌蛋白形成和分泌的過程。亮氨酸的結構式如下圖所示;卮鹣铝袉栴}
(1)用作原料的亮氨酸,若只有圖中①號位的H被標記時,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達到追蹤蛋白質的目的,原因是_________。
(2)要檢測不同細胞器的放射性強度,可以用_________法將這些細胞器分離出來,在分離出來的各種細胞器中,首先出現放射性的是_________。
(3)在分泌蛋白形成和分泌的過程中,膜面積先增加后下降的細胞器是_________,該細胞器在分泌蛋白形成和分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現對某家族遺傳病調查后繪制系譜如圖1(已知Ⅱ代3號不攜帶乙致病基因,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請根據相關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該家族甲、乙病遺傳方式分別為_____、_____.如果Ⅲ9與Ⅲ12結婚,生兒子患遺傳病與生女兒只患一種遺傳病的概率分別為:_____、_____.
(2)圖2為Ⅲ9與Ⅲ12體內細胞分裂過程中部分染色體及基因情況圖,甲細胞是由_____提供的,乙細胞是由_____提供的,丙細胞如果是甲細胞分裂而來,那么它叫_____細胞.從細胞分裂圖判斷,Ⅱ4當初受精形成Ⅲ9時提供的卵細胞的基因組成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1和圖2分別表示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作用的示意圖,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興奮性突觸傳遞興奮時經歷了“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變
B. 當興奮性遞質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后會引起突觸后膜上的膜電位從“外正內負”轉變成“外負內正”
C. 抑制性突觸的突觸后膜上“外正內負”的膜電位的性質始終沒有發(fā)生改變
D. 神經遞質可與突觸后膜特異性結合并進入下一個神經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機械采收棉花需要除去葉片,某農場采收前在棉田噴施了一定量的脫落酸,但效果不明顯。為探究其原因,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下面的實驗方案。
實驗假設:生長素對脫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實驗方案:取若干長勢相同、處于生殖生長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組,做下圖所示的處理,觀察三組植株葉片脫落的先后。
(1)根據科學實驗原則,上圖中X處應放置________,乙、丙兩組的實驗變量是________。
(2)預測三組植株的落葉情況,得出實驗結論: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假設成立;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假設不成立。
(3)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的主要原因是它能促進細胞的___________;促進同種植物的不同器官生長的最適濃度___________;促進不同種類植物的同一器官的最適濃度__________;生長素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這體現了生長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科研小組在研究植物頂端優(yōu)勢現象時,將大小相近的 同種植物分為①②③三組,分別進行如下處理:①摘除 頂芽;②保留頂芽,用2mg/L的細胞分裂素處理側芽; ③保留頂芽。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根據曲線可以得到 的結論是 ( )
A. 細胞分裂素只作用于側芽 B. 細胞分裂素可緩解頂端優(yōu)勢
C. 細胞分裂素能抑制側芽的生長 D. 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大象是植食性動物,有一種蜣螂則專以象糞為食,設一頭大象在某段時間內所同化的能量為107kJ,則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體內的約為( )
A.幾乎為0 kJB.106kJC.2×106kJD.3×106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真核細胞DNA復制過程的模式圖,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解旋酶能使DNA雙鏈解開,但需要消耗ATP
B.DNA分子復制時先全部解開螺旋,打開氫鍵,然后再開始復制
C.DNA聚合酶促進堿基之間氫鍵形成
D.因為DNA分子在復制時需嚴格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所以新合成的兩條子鏈的堿基序列是完全一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