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1個四肽,2個三肽,2個六肽,則這些短肽的氨基總數(shù)的最小值及水解過程加水數(shù)依次是
A. 6、18 B. 5、4 C. 5、5 D. 6、17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某植物花瓣切成大小和形狀相同的細條,分為a、b、c、d、e和f組(每組的細條數(shù)相等),取上述6組細條分別置于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時間后測量各組花瓣細條的長度,結果如題圖所示。假設蔗糖溶液與花瓣細胞之間只有水分交換,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使細條在浸泡前后長度保持不變的蔗糖濃度介于0.4-0.5 mol·L-1之間
B. 浸泡后f組細胞的吸水能力小于b組細胞的吸水能力
C. a組細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組
D. 實驗后,a組細胞液的溶質(zhì)濃度比b組的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珠江三角洲的農(nóng)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建立該地特有的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模式:蔗基、魚塘和;Ⅳ~塘。下圖是蔗基、魚塘和;、魚塘的模式圖,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種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要使它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除了有穩(wěn)定的_________來源,各類生物的數(shù)量要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目的是使生產(chǎn)者固定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在營養(yǎng)結構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
(3)蠶糞、蔗葉進入魚塘經(jīng)過________的作用,產(chǎn)生各種無機鹽,被植物利用。
(4)建立如圖所示的生態(tài)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艾滋病病毒(HIV)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HIV只能感染輔助性T淋巴細胞
B.H1V可以經(jīng)蚊蟲叮咬而傳播
C.人體感染HIV后,一般短時間內(nèi)就會發(fā)病
D.志愿者在接種HIV試驗疫苗后,體內(nèi)出現(xiàn)相應抗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一低等海洋動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①受到各種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應
B. b處給予適宜刺激,引起②的反應屬于反射
C. 興奮每傳遞一次都會導致突觸前膜的面積減少
D. 圖中有三個神經(jīng)元,a處興奮傳導的速率大于c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①~③表示構成細胞膜的物質(zhì),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②與③是可以運動的
B.③構成細胞膜的基本骨架
C.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③不同
D.細胞識別與糖蛋白①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甲病和乙病均為單基因遺傳病,某家族遺傳家系圖如下,其中Ⅱ—4不攜帶甲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 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B. 若Ⅲ—7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Y,則產(chǎn)生異常生殖細胞的最可能是其母親
C. Ⅱ—3與Ⅱ—4的后代中理論上共有9種基因型和4種表現(xiàn)型
D. Ⅱ—1與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適宜的條件下,為甘蔗提供l4C02,—段時間測得葉肉細胞內(nèi)三碳糖和蔗糖中含l4C 的百分比,如下圖所示。請回答:
(1)三碳糖的形成需要ATP提供____________,NADPH提供____________。
(2)l4C02先轉化為____________再形成三碳糖。從圖示曲線看,三碳糖可以轉化為蔗糖,蔗糖的產(chǎn)生場所是____________。產(chǎn)生1分子蔗糖所需要的葡萄糖,需要____________循環(huán)____________次。
(3)實驗幵始1200秒后,含14C蔗糖百分比明顯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