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經(jīng)-腓腸肌標本,神經(jīng)末梢與肌細胞的接觸部位類似于突觸,稱“神經(jīng)-肌接頭”.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電刺激②處,神經(jīng)纖維上的電流計會記錄到電位變化
B、神經(jīng)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方向與膜內的電流方向相同
C、“神經(jīng)-肌接頭”處能發(fā)生電信號向化學信號的轉變
D、電刺激①處,肌肉會收縮,靈敏電流計指針也會偏轉
考點:神經(jīng)沖動的產(chǎn)生和傳導,細胞膜內外在各種狀態(tài)下的電位情況
專題:
分析:據(jù)圖分析:①是傳出神經(jīng),②是效應器,即腓腸肌.興奮在神經(jīng)纖維上的傳導形式是電信號,而在神經(jīng)元之間的傳遞是化學信號.由于神經(jīng)末梢與肌細胞的接觸部位類似于突觸,又神經(jīng)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使下一個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興奮或抑制,因此興奮在神經(jīng)元之間的傳遞只能是單向的.
解答: 解:A、刺激②處,肌肉收縮,但由于神經(jīng)遞質不能由突觸后膜傳至突觸前膜,所以神經(jīng)纖維上的電流計不會記錄到電位變化,A錯誤;
B、神經(jīng)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方向與膜內的電流方向相同,B正確;
C、“神經(jīng)-肌接頭”處能發(fā)生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變,C正確;
D、電刺激①處,興奮會從①處傳向②處引起肌肉收縮,電流表與①處在同一神經(jīng)元上,電流表會發(fā)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著重考查突觸的結構和興奮的傳遞,結合圖示意在提高學生識圖、理解、分析、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選擇正確的實驗試劑或材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下列相關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選擇0.5mg/mL的蔗糖溶液
B、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實驗中,使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測酒精
C、在“觀察動物細胞減數(shù)分裂”實驗中,常選擇動物卵巢組織為觀察材料
D、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可選用洋蔥鱗片葉作為實驗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為人體體液中物質交換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①表示血漿
B、②表示淋巴液
C、③表示組織液
D、④表示細胞內液,是人體內環(huán)境中含量最多的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010年8月中旬,媒體報道南亞出現(xiàn)了一種“超級細菌”,能夠合成一種特殊蛋白質,可以水解抗生素,幾乎使所有的抗生素對它都束手無策.推測這種“超級細菌”是發(fā)生變異的結果,為了確定該推測是否正確,應檢測和比較這類細菌細胞中(  )
A、染色體的數(shù)目
B、mRNA的含量
C、基因的堿基序列
D、非等位基因隨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表示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過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②④中數(shù)值最大的是②
B、③代表的物質名稱是氧氣
C、產(chǎn)生①②的場所是線粒體
D、某些原核生物能完成圖示全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在一個細胞周期中,正常情況下,可能發(fā)生在同一時期的變化是(  )
A、DNA復制和中心粒復制
B、紡錘體形成和細胞板出現(xiàn)
C、著絲點分裂和同源染色體分離
D、染色體加倍和染色單體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某病原體第一次感染人體,人體不會產(chǎn)生相應的( 。
A、漿細胞B、過敏反應
C、記憶淋巴細胞D、免疫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把胰島B細胞培養(yǎng)在含某種氨基酸(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培養(yǎng)基中,最后測得細胞分泌帶有放射性的胰島素.如果用儀器追蹤上述過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則放射性同位素出現(xiàn)在以下哪些細胞器上( 。
A、核糖體B、溶酶體
C、高爾基體D、線粒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用32P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溫時間太長
B、分別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噬菌體
C、32P、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分別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D、用噬菌體侵染3H標記的細菌,離心后檢測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