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3.下列關于植物生長素發(fā)現(xiàn)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達爾文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生長素
B.溫特的實驗證明胚芽鞘彎曲生長是化學物質引起的
C.拜爾的實驗是在有光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
D.鮑森•詹森的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云母片傳遞給下部

分析 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
(1)達爾文的試驗:
實驗過程:
①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長;
③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長;
④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
(2)詹森的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篇傳遞給下部.
(3)拜爾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溫特的試驗:
試驗過程: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曲生長;
未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不生長
(5)郭葛的試驗:分離出該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確定是吲哚乙酸,命名為生長素
5個試驗結論小結: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長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解答 解:A、達爾文并沒有發(fā)現(xiàn)生長素,只說明某種刺激,A錯誤;
B、溫特實驗證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確實產生了某種促進生長的物質,這種物質可由尖端向下運輸,促進下部的生長,B正確;
C、拜爾的實驗是在暗箱中進行的,C錯誤;
D、詹森的實驗證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了生物實驗中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歷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工作人員對某地區(qū)喜鵲數(shù)量變化進行了連續(xù)10年的跟蹤調查,其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前3年喜鵲種群數(shù)量持續(xù)下降B.第5年和第7年的喜鵲種群數(shù)量相等
C.第6年以前喜鵲種群呈“S”型增長D.第10年以后喜鵲種群數(shù)量趨于穩(wěn)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請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硝化細菌純化并計數(shù)時,對照組應該涂布等量的無菌水.若實驗組每個平板中的菌落數(shù)都超過了300,應對樣本菌液進行適當?shù)南♂屘幚恚?br />(2)在胡蘿卜素的提取過程中,首先要對新鮮的胡蘿卜進行干燥(粉碎和干燥),但要注意控制溫度和時間.根據(jù)胡蘿卜素的特點,可以考慮使用萃取的方法提。
(3)將提取的胡蘿卜素粗品通過紙層析法進行鑒定,觀察結果時會發(fā)現(xiàn)標準樣品位于展開劑前沿,萃取樣品往往比標準樣品多出現(xiàn)一條層析帶,其原因是胡蘿卜素粗品中含有其他色素(或雜質).在必修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中也用到了類似的方法,目的是分離葉綠體中色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表示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1)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若圖①表示促甲狀腺激素,對①的分泌具有促進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若某病人體內不能合成分泌胰島素,說明胰島B細胞可能發(fā)生病變,應適量注射 (填“注射”或“口服”)補充胰島素.
(3)若圖②表示體液免疫過程中產生的兔疫活性物質,則②可表示抗體和淋巴因子,分泌前者的細胞是漿細胞(或效應B細胞),此細胞可由B(淋巴)細胞或記憶(B)細胞分化而來.過敏反應是一種免疫失調癥,與自身免疫病相比,一般不會 (填“會”或“不會”)破壞組織細胞.艾滋病是一種免疫缺陷病,主要是人體的T(淋巴)細胞細胞被破壞所致.
(4)如圖表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網絡是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主要調節(jié)機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環(huán)境問題是全世界人民密切關注的問題.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環(huán)中的物質平衡
B.大氣中CO2進入生物群落只能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進入大氣的途徑只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是緩解溫室效應的唯一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生物體內的第21種氨基酸-硒半胱氰酸(R基為-CH2-SeH).由兩個硒半胱氨酸和三個谷氨酸(R基為-(CH22-COOH)所構成的含有一條肽鏈的化合物,其名稱、游離羧基數(shù)目分別為( 。
A.四肽,5B.四肽,4C.五肽,4D.五肽,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2015年我國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合成中的一種重要的酶FtmOX1,這一發(fā)現(xiàn)加快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的歷程.有關該酶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降低了合成青蒿素反應過程中所需的活化能
B.對青蒿素的合成具有調節(jié)作用
C.催化反應前后該分子結構不發(fā)生改變
D.貯存該酶需要在低溫條件下冷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是反射弧的模式圖(a、b、C、d、e表示反射弧的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觸的組成部分),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興奮在結構c和結構b的傳導速度相同
B.刺激b引起效應器收縮厲于反射
C.正常機體內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是單向的
D.Ⅱ處發(fā)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為了探究某種淀粉酶的最適溫度,某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操作.實驗步驟為:

步驟①:取10支試管,分為五組.每組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mL某種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驟②:將每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搖勻.
步驟③:將裝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試管(編號1、2、3、4、5)分別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反應過程中每隔1分鐘從各支試管中取出一滴反應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顯色.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還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用碘液可檢測淀粉,因為淀粉遇碘液變藍,根據(jù)藍色深淺來推斷淀粉酶的活性.
(2)該實驗的設計存在一個明顯的錯誤,即步驟②前應先將五組試管分別在15°C、25°C、35°C、45°C、55°C的水浴中保溫一段時間.
(3)在本實驗中,各組溶液的pH要保證相同且適宜,該實驗能否選用斐林試劑檢測實驗結果?不能,理由是利用斐林試劑檢測時需要水浴加熱,會改變溫度,最終影響實驗結果.
(4)糾正實驗步驟后,進行操作.一段時間后,當?shù)?組試管中的反應物與碘液混合開始呈棕黃色時,各組實驗現(xiàn)象如表所示(“+”表示藍色程度):
組別12345
處理溫度/℃1525354555
結果+++棕黃色+++
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在25°C〜45°C之間.某同學在進行本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反應時間過長.為縮短反應時間,請你提出合理的改進措施增加淀粉酶的量或濃度(或降低底物的量或濃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