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下列是有關細胞分裂的問題.圖(一)表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變化的關系;圖(二)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象;圖(三)表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細胞核內(nèi)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含量的關系.請據(jù)圖回答:
(1)圖(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復制,圖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點分裂.
(2)圖(二)中乙、丙細胞處于圖(一)中的BC段,圖(二)中甲細胞處于圖(一)中的DE段.
(3)就圖(二)乙分析可知,該細胞含有8條染色單體,染色體數(shù)與DNA分子數(shù)之比為1:2.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其產(chǎn)生的子細胞名稱為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

(4)在圖(三)中代表染色體的是a,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由Ⅱ到Ⅲ的過程中,由Ⅲ到Ⅳ,a的數(shù)目不變的原因是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成為染色體,并平均分到兩個子細胞中.
(5)人工培養(yǎng)的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分裂期染色體的運動情況如圖(四)所示,曲線A表示染色體的著絲點與相應的一極的中心粒之間的平均距離.請根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①細胞分裂后期大約開始于細胞分裂后的第45分鐘.
②曲線B可用來表示BC(請在下面的四個供選內(nèi)容中選擇正確的選項填入).
A.同一極的不同染色體之間的距離
B.兩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形成的兩染色體之間的距離
C.一個著絲點分裂后形成的兩個著絲點之間的距離
D.兩組中心粒之間的距離.

分析 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復制;BC段表示有絲分裂前期和中期、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點分裂;DE段表示有絲分裂后期和末期、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圖(二)中:甲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分裂,處于有絲分裂后期;乙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同源染色體分離,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中期.
圖(三)中:a表示染色體,b表示染色單體,c表示DNA.
圖(四)中,曲線A表示染色體的著絲點與紡錘絲的相應極之間的平均距離,則10時染色體的著絲點與紡錘絲的相應極之間的平均距離逐漸縮小,表明此時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在紡錘絲的牽引下均勻地移向兩極,染色體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因此曲線B表示分裂后期染色體之間的距離.

解答 解:(1)根據(jù)分析可知,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復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點分裂.
(2)乙和丙細胞中,每條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對應于圖(一)中的BC段;甲細胞中每條染色體只含一個DNA分子,對應于圖(一)中的DE段.
(3)圖(二)中乙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該細胞含有4條染色體,8條染色單體,8個DNA分子,因此染色體數(shù)與DNA分子數(shù)之比為1:2.圖乙細胞的細胞質不均等分裂,稱為初級卵母細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細胞是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
(4)在圖(三)中代表染色體的是a,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即由Ⅱ到Ⅲ的過程中.由Ⅲ到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成為染色體,染色體暫時加倍后并又平均分到兩個子細胞中,所以a的數(shù)目不變.
(5)①第45分鐘時,染色體的著絲點與紡錘絲的相應極之間的平均距離開始逐漸縮小,說明此時細胞分裂進入后期.
②從圖中看出曲線A表示從45min開始距離逐漸減小,即染色體的著絲點與相應極之間的平均距離開始減小,說明45min時為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而曲線B則表示的距離逐漸增大,有絲分裂后期的主要特征在于著絲粒分裂,已復制的兩條染色單體分開與同側紡錘絲相連,被拉向兩極.很明顯,染色單體(包括著絲點)與同側極的距離逐漸減小,而姐妹染色單體(含著絲點)的距離則逐漸增大.故選:BC.
故答案為:
(1)DNA復制    著絲點分裂     
(2)乙、丙    甲
(3)8   1:2    減數(shù)第一次   后   次級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
(4)aⅡⅢ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成為染色體,并平均分到兩個子細胞中
(5)45   BC

點評 本題結合曲線圖、細胞分裂圖和柱形圖,考查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能準確判斷圖中各細胞的分裂方式及所處的時期;掌握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含量變化規(guī)律,能準確判斷曲線圖中各區(qū)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時期,再結合所學知識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保定一中高二下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表示黃花燕麥幼苗中生長素相對含量的分布,根據(jù)所學知識和圖中信息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主要在生長活躍的部位合成

B.b點所對應的幼苗部位的細胞體積比a點所對應的幼苗部位的細胞體積大

C.a(chǎn)點生長素濃度相對較高,是由b、c點對應的細胞合成的生長素運輸?shù)絘點所致

D.若將a點對應濃度的生長素作用于d點對應的細胞,可能會抑制d點細胞的生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現(xiàn)代生物技術利用突變和基因重組的原理,來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以達到人們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現(xiàn)代生物技術和人工選擇的綜合利用,使生物性狀更符合人類需求
B.體細胞雜交技術克服了遠緣雜交的不親和性,可培育新品種
C.轉基因技術導致基因重組,可產(chǎn)生定向的變異
D.人工誘變沒有改變突變的本質,但可使生物發(fā)生定向變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無籽西瓜比一般西瓜吃起來甜,這是因為( 。
A.由于無籽西瓜培育時卵細胞未受精
B.由于無籽西瓜是多倍體,有機物含量高
C.由于無籽西瓜是二倍體
D.由于無籽西瓜有機物儲存在西瓜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的國家.胰島素對于糖尿病,特別是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的治療至關重要.其合成過程如下:剛合成的多肽稱前胰島素原,在信號肽酶的作用下,前胰島素原的信號肽被切除,而成為胰島素原.最后胰島素原通過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生成胰島素和一個多肽C(如圖所示).請回答問題:
(1)前胰島素原可與雙縮脲試劑產(chǎn)生顏色反應,前胰島素原水解所需的水中的氫用于形成-NH2和-COOH.
(2)胰島素分子由51個氨基酸經(jīng)脫水縮合的方式形成兩條肽鏈,這兩條肽鏈通過一定的化學鍵,如圖中的-S-S-相互連接在一起而形成.這些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后,相對分子質量比原來減少了888.
(3)從理論上分析,胰島素分子至少有2個-NH2,2個-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為探究水分、無機鹽對光合作用的影響,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結果如圖.請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1)圖1中土壤含水量相同時施肥組葉綠素含量高于未施肥組,是由于植物除能從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元素外,還吸收了更多的Mg元素.根細胞中與水分的吸收關系最密切的細胞器是液泡.
(2)在光照、溫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外界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圖2中土壤含水量30%時未施肥組光合速率高于施肥組,原因最可能是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影響植物吸水,土壤含水量80%時施肥組光合速率明顯高于未施肥組,其原因最可能是葉綠體中葉綠素含量高.
(3)實驗過程中,除水分、無機鹽有所不同,其余條件均保持一致,是為了控制無關變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哪一項,是在細胞水平上說明生物界具有統(tǒng)一性( 。
A.人的手臂、海豚的鰭肢和蝙蝠的翼手都是由同樣類型的骨骼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
B.動物、植物、真菌都是由細胞組成,這些細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C.生物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質
D.不同生物的DNA、RNA的結構單體都是相同的,連接方式也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為探究鉛中毒對大鼠學習記憶的影響,將大鼠分為四組,其中一組飲水,其余三組飲醋酸鉛溶液,60 天后進行檢測.檢測a:用如圖水迷宮(池水黑色,大鼠無法看到平臺)進行實驗,大鼠從入水點入水,訓練其尋找水面下隱蔽平臺,重復訓練4 天后撤去平臺,測定大鼠從入水點到原平臺水域的時間;檢測b:測定腦組織勻漿鉛含量及乙酰膽堿酯酶(AchE)活性.AchE 活性.
檢測原理:AchE 可將乙酰膽堿(Ach)水解為膽堿和乙酸,膽堿與顯色劑顯色,根據(jù)顏色深淺計算酶活性.
組別醋酸鉛溶液
濃度/g•L-1
腦組織鉛含量
/g•gprot-1
AchE 活性
/U•mgprot-1
到達原平臺
水域時間/s
00.181.5622.7
0.050.291.3723.1
10.571.0826.9
21.050.7636.4
請回答:
(1)表中用于評價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指標是到達原平臺水域時間,通過該指標可知④組大鼠學習記憶能力最弱.
(2)Ach是與學習記憶有關的神經(jīng)遞質,該遞質是由突觸前膜釋放進入突觸間隙,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引發(fā)突觸后膜電位變化.Ach 發(fā)揮完效應后在乙酰膽堿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實驗是通過檢測單位時間內(nèi)膽堿的生成量,進而計算該酶的活性.
(3)表中結果表明:腦組織鉛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
(4)水迷宮實驗過程中,使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措施是重復訓練,以此強化神經(jīng)元之間的聯(lián)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廣東汕頭金山中學高二下第21周周練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濕地公園建設的核心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科研人員對某一受到污染的濕地公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調査,為找出更好的污染治理措施,科研人員做了相關研究,下表表示對幾種生物研究的相關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jù)表分析,治理水華效果最好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2)調查發(fā)現(xiàn)該濕地公園主要河道沿途有許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則輸入該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有_______,進一步調査發(fā)現(xiàn),在輕度污染的條件下,公園中的物種豐富度有所増加,在此過程中,公園中群落演替的類型是__________。

(3)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線蟲以藻類為食,鯽魚以藻類和線蟲為食,若去掉線蟲,鯽魚的總能量變化趨勢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 生態(tài)學家提醒:決不能因為該濕地公園具有污水處理能力而向公園大肆排放污水,否則必將破壞該濕地公園生態(tài)系統(tǒng),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