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昌平區(qū)二模)如圖所示,正方形AA1D1D與矩形A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AB=2AD=2,點E為AB的中點.
(1)求證:BD1∥平面A1DE;
(2)求證:D1E⊥A1D;
(3)在線段AB上是否存在點M,使二面角D1-MC-D的大小為
π6
?若存在,求出AM的長;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分析:(1)O是AD1的中點,連接OE,由中位線定理可得EO∥BD1,再由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BD1∥平面A1DE;
(2)由正方形AA1D1D與矩形A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根據(jù)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可得AB⊥平面ADD1A1,進而線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得到AB⊥A1D,結(jié)合A1D⊥AD1及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A1D⊥平面AD1E,進而D1E⊥A1D;
(3)以點D為原點,DA,DC,DD1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設M(1,y0,0)(0≤y0≤2),分別求出平面D1MC的法向量和平面MCD的一個法向量,根據(jù)二面角D1-MC-D的大小為
π
6
,結(jié)合向量夾角公式,構(gòu)造關于m的方程,解方程可得M占的坐標,進而求出AM長.
解答:證明:(1)四邊形ADD1A1為正方形,O是AD1的中點,點E為AB的中點,連接OE.
∴EO為△ABD1的中位線∴EO∥BD1…(2分)
又∵BD1?平面A1DE,OB?平面A1DE∴BD1∥平面A1DE  …(4分)
(2)由已知可得:AE⊥平面ADD1A1,A1D?平面ADD1A1
∴AE⊥A1D,
又∵A1D⊥AD1,AE∩AD1=A
∴A1D⊥平面AD1E,D1E?平面AD1E
∴A1D⊥D1E….(4分)
解:(3)由題意可得:D1D⊥平面ABCD,以點D為原點,DA,DC,DD1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則D(0,0,0),C(0,2,0),A1(1,0,1),D1(0,0,1),
設M(1,y0,0)(0≤y0≤2),∵
MC
=(-1,2-y0,0),
D1C
=(0,2,-1)

設平面D1MC的法向量為n1=(x,y,z)則
n1
MC
=0
n1
D1C
=0
,得 
-x+y(2-y0)=0
2y-z=0

取D1MC是平面D1MC的一個法向量,而平面MCD的一個法向量為n2=(0,0,1)要使二面角D1-MC-D的大小為
π
6

cos
π
6
=|cos<n1,n2>|=
|n1n2|
|n1|•|n2|
=
2
(2-y0)2+12+22
=
3
2

解得:y0=2-
3
3
(0≤y0≤2)
,當AM=2-
3
3
時,二面角D1-MC-D的大小為
π
6
…(6分)
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用空間向量求平面間的夾角,空間中直線與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其中(1)的關鍵是證得EO∥BD1,(2)的關鍵是熟練掌握線線垂直,線面垂直與面面垂直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3)的關鍵是設出M點坐標,求出兩個半平面的法向量,然后結(jié)合向量夾角公式構(gòu)造方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1•昌平區(qū)二模)已知集合A={x|x≥3},B={1,2,3,4},則A∩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1•昌平區(qū)二模)一個正方形的內(nèi)切圓半徑為2,向該正方形內(nèi)隨機投一點P,點P恰好落在圓內(nèi)的概率是
π
4
π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1•昌平區(qū)二模)已知集合A={x|x≥3},B={x|(x-2)(x-4)<0},則A∩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1•昌平區(qū)二模)若不等式組
x+2y-5≤0
x≥1
y≥1
表示的平面區(qū)域是一個三角形,則此三角形的面積是
1
1
;若x,y滿足上述約束條件,則z=x-y的最大值是
2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