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物體在以下三個共點力作用下,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 1N、6N、8N B. 3N、6N、10N

C. 7N、2N、10N D. 5N、9N、12N

【答案】D

【解析】1N,6N的合力范圍為5N≤F≤7N,8N的力不在這個范圍內(nèi),三個力不可能平衡,物體就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3N,6N的合力范圍為3N≤F≤9N10N的力不在這個范圍內(nèi),三個力不可能平衡,物體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錯誤7N,2N的合力范圍為5N≤F≤9N,10N的力不在這個范圍內(nèi),三個力不可能平衡,物體就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C錯誤.5N,9N的合力范圍為4N≤F≤14N,12N的力在這個范圍內(nèi),三個力可能平衡,物體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正確.故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機械運動和參考系,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

A.研究和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定參考系。

B.由于運動是絕對的,描述運動時,無需選定參考系。

C.一定要選固定不動的物體為參考系。

D.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地球為參考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投籃是籃球運動的關鍵技術,在跳起投籃過程中,人的動作包含:由站立狀態(tài)屈腿下蹲,蹬地起身,離地上升,當人達到最大高度時拋出籃球同時人開始下落,下落說法正確的是

A. 由站立狀態(tài)屈腿下蹲過程中,人處于失重狀態(tài)

B. 蹬地起身過程中,人處于超重狀態(tài)

C. 離地上升過程中,人處于失重狀態(tài)

D. 下落過程中,人處于失重狀態(tài),所受重力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牛頓通過理想斜面實驗發(fā)現(xiàn)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B. 千克、秒、米和牛頓都是力學中的基本單位

C. 物體靜止時有慣性,一旦開始運動,便不再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tài),也就失去了慣性

D. 法國科學家笛卡爾指出:一個不受外界任何影響的運動著的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一個靜止的不受外界任何影響的物體,將保持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電磁學發(fā)展過程中,許多科學家做出了貢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奧斯特發(fā)現(xiàn)了電流磁效應;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
B.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C.庫侖發(fā)現(xiàn)了點電荷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測定了元電荷的數(shù)值
D.安培發(fā)現(xiàn)了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規(guī)律;洛倫茲發(fā)現(xiàn)了磁場對電流的作用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實驗中,測平拋運動的初速度時產(chǎn)生誤差,與誤差無關的是(  )

A. 弧形槽與球間有摩擦

B. 弧形槽末端切線不水平

C. 小球受空氣阻力

D. 小球每次自由滾下的位置不同

E. 實驗小球為輕質(zhì)小球

F. 坐標原點不在拋出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塊磚平放在長木板的中間,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現(xiàn)緩慢抬起木板的一端,而保持另一端不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磚受到的摩擦力f隨木板傾角的增大而減小

B. 滑動前,磚受到的摩擦力f隨木板傾角的增大而增大,磚滑動后,f隨木板傾角的增大而減小

C. 磚受到斜面的作用力總是豎直向上

D. 磚滑動前后,摩擦力方向均是沿木板向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光纖是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的技術。我們將激光信號通入光纖中,通過全反射傳遞信息。激光相比于普通光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它的相干性好,因此我們可以進行調(diào)制。關于激光和光導纖維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光導纖維內(nèi)芯折射率小于外層折射率

B. 一束光導纖維同時刻只能傳輸某一個頻率的光信號

C. 使用普通的自然光也可以進行調(diào)制

D. 調(diào)制激光信號就是按照要求改變激光的頻率、振幅、相位和偏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情境中的速度,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A. 蘇炳添在某次百米賽跑中以10 m/s的速度沖過終點線

B. 返回地面的太空艙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C. 由于堵車,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車速僅為10 km/h

D. C919260 km/h的速度從跑道上起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