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用落體法“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時,某同學按照正確的步驟操作,并選得一條如圖所示的紙帶.其中O是起始點,A、B、C是打點計時器連續(xù)打下的3個點,該同學用毫米刻度尺測量O到A、B、C各點的距離,并記錄在圖2中(單位cm),重錘質(zhì)量為0.5kg,重力加速度g=9.80m/s2

(1)根據(jù)圖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重物由O點運動到B點,重力勢能減少量△Ep=0.610J,動能的增加量△Ek=0.599J.(計算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shù)字)
(2)重力勢能的減少量△Ep往往大于動能的增加量△Ek,這是因為克服阻力做功.
(3)他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本實驗存在較大誤差,為此設計出用如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通過電磁鐵控制的小鐵球從A點自由下落,下落過程中經(jīng)過光電門B時,通過與之相連的毫秒計時器(圖中未畫出)記錄擋光時間t,用毫米刻度尺測出AB之間的距離h,用精密儀器測得小鐵球的直徑D.重力加速度為g.實驗前應調(diào)整光電門位置使小球下落過程中球心通過光電門中的激光束.題中所給的d、t、h、g應滿足關系式gh=$\frac{1}{2}(\frac{D}{t})^{2}$,方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4)比較兩個方案,改進后的方案相比原方案的優(yōu)點是:①阻力減;②速度測量更精確.

分析 (1)根據(jù)下降的高度求出重力勢能的減小量,根據(jù)某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B點的速度,從而得出動能的增加量.
(2)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重力勢能的減少量△Ep往往大于動能的增加量△Ek的原因.
(3)根據(jù)極短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時速度求出小鐵球通過光電門的速度,從而得出動能的增加量,根據(jù)下降的高度求出重力勢能的減小量,抓住動能的增加量和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相等得出滿足的關系式.
(4)該實驗產(chǎn)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空氣阻力以及紙帶與限位孔之間的摩擦力影響,結合該原因分析改進后方案的優(yōu)點.

解答 解:(1)重物由O點運動到B點,重力勢能減少量為:△Ep=mgh=0.5×9.8×12.45×10-2J=0.610J,B點的速度為:${v}_{B}=\frac{{x}_{AC}}{2T}=\frac{(15.70-9.51)×1{0}^{-2}}{2×0.02}$m/s=1.5475m/s,則動能的增加量為:$△{E}_{k}=\frac{1}{2}m{{v}_{B}}^{2}=\frac{1}{2}×0.5×1.547{5}^{2}$≈0.599J.
(2)重力勢能的減少量△Ep往往大于動能的增加量△Ek,這是因為克服阻力做功,使部分重力勢能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
(3)小鐵球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為:v=$\frac{D}{t}$,則動能的增加量為:$△{E}_{k}=\frac{1}{2}m{v}^{2}=\frac{1}{2}m\frac{{D}^{2}}{{t}^{2}}$,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為△Ep=mgh,若機械能守恒,需滿足$mgh=\frac{1}{2}m\frac{{D}^{2}}{{t}^{2}}$,即:gh=$\frac{1}{2}(\frac{D}{t})^{2}$.
(4)該實驗產(chǎn)生誤差的主要原因是空氣阻力以及紙帶與限位孔之間的摩擦力影響,因此實驗進行改正之后的主要優(yōu)點是:①阻力減;②速度測量更精確;
故答案為:(1)0.610,0.599,(2)克服阻力做功,(3)gh=$\frac{1}{2}(\frac{D}{t})^{2}$,(4)①阻力減小;②速度測量更精確.

點評 解答實驗問題的關鍵是明確實驗原理、實驗目的,了解具體操作,同時加強應用物理規(guī)律處理實驗問題的能力,注意圖象斜率的含義,及有效數(shù)字的認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在G20峰會“最憶是杭州”的文藝演出中,芭蕾舞演員總保持如圖所示姿式原地旋轉(zhuǎn),此時手臂上A、B兩點角速度大小分別為ω1、ω2,線速度大小分別為v1、v2,則( 。
A.ω1<ω2B.ω1>ω2C.v1<v2D.v1>v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一列簡諧橫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此時刻質(zhì)點P的速度為v,經(jīng)過0.2s后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一次與v相同,再經(jīng)過1.0s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二次與v相同,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且波速為10m/s
B.質(zhì)點M與質(zhì)點P的位移大小總是相等、方向總是相反
C.若某時刻M質(zhì)點到達波谷處,則Q質(zhì)點一定到達波峰處
D.從圖示位置開始計時,在3s時刻,質(zhì)點M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y=1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今年夏天王強家安裝了甲、乙兩臺空調(diào),其中甲機上標明額定制冷輸入功率為2680W,乙機上標明額定制冷輸入功率為1320W.這兩臺空調(diào)必須并 (填“串”或“并”)聯(lián)接入電路;正常制冷時通過甲 (填“甲”或“乙”)空調(diào)電流大;若兩臺空調(diào)同時連續(xù)正常制冷0.2 h共消耗電能為0.8kW•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輕質(zhì)細線吊著一邊長為L=0.8m、匝數(shù)n=10的正方形線圈abcd,邊長為$\frac{L}{2}$的正方形磁場區(qū)域?qū)ΨQ分布在線圈下邊的兩側,如圖甲所示.磁場方向垂直紙面向里.磁感應強度大小隨時間變化如圖乙所示,求t=0、t=4s時穿過線圈αbcd的磁通量和在0~4s內(nèi)穿過線圈abcd磁通量的變化量△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5.一個正常工作的理想變壓器的原、副線圈中,下列的哪個物理量是相等的( 。
A.交變電流的頻率B.電流的有效值C.電功率D.磁通量的變化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2.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所用的電源為學生電源,輸出電壓為6V的交流電和直流電兩種.重錘從高處由靜止開始落下,重錘上拖著的紙帶通過打點計時器打出一系列的點,對紙帶上的點跡進行測量,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①下面列舉了該實驗的幾個操作步驟:
A.按照圖示的裝置安裝器件;
B.將打點計時器接到電源的直流輸出端上;
C.用天平測量出重錘的質(zhì)量;
D.先釋放懸掛紙帶的夾子,然后接通電源開關打出一條紙帶;
E.測量打出的紙帶上某些點之間的距離;
F.根據(jù)測量的結果計算重錘下落過程中減少
的重力勢能在誤差范圍內(nèi)是否等于增加的動能.
其中沒有必要或操作不恰當?shù)牟襟E是BCD(填寫選項對應的字母)
②如圖2所示是實驗中得到一條紙帶,將起始點記為O,并在離O點較遠的任意點依次選取6個連續(xù)的點,分別記為A、B、C、D、E、F,量出與O點的距離分別為h1、h2、h3、h4、h5、h6,使用交流電的周期為T,設重錘質(zhì)量為m,則在打E點時重錘的動能為$\frac{{m{{({h_6}-{h_4})}^2}}}{{8{T^2}}}$,在打O點和E點這段時間內(nèi)的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為mgh5

③在本實驗中發(fā)現(xiàn),重錘減少的重力勢能總是大于(填“大于”或“小于”)重錘增加的動能,主要是因為在重錘下落過程中存在著阻力的作用,為了測定阻力大小,可算出②問中紙帶各點對應的速度,分別記為v1至v6,并作vn2-hn圖象,如圖3所示,直線斜率為k,則可測出阻力大小為$m(g-\frac{k}{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如圖所示,一理想變壓器原線圈連接有效值為220V的交流電源,副線圈接有一只理想交流電流表和一個內(nèi)阻為4Ω的交流電動機.當電動機以0.8m/S的速度勻速向上提升質(zhì)量為100kg的重物時,交流電源的輸入功率為1200W.取g=10m/s.則( 。
A.變壓器的輸出功率為800WB.該理想交流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10A
C.變壓器副線圈兩端的電壓為120VD.該變壓器原副線圈的匝數(shù)比為6: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如圖所示,一半徑為R的光滑半圓形細軌道,其圓心為O,豎直固定在地面上.軌道正上方離地高為h處固定一水平光滑長直細桿,桿與軌道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桿上P點處固定一定滑輪,P點位于O點正上方.A、B是質(zhì)量均為m的小環(huán),A套在桿上,B套在軌道上,一條不可伸長的輕繩通過定滑輪連接兩環(huán).兩環(huán)均可看作質(zhì)點,且不計滑輪大小與摩擦.現(xiàn)對A環(huán)施加一水平向右的力F,使B環(huán)從地面由靜止開始沿軌道運動.則( 。
A.若緩慢拉動A環(huán),B環(huán)緩慢上升至D點的過程中,F(xiàn)一直減小
B.若緩慢拉動A環(huán),B環(huán)緩慢上升至D點的過程中,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B環(huán)機械能的增加量
C.若F為恒力,B環(huán)最終將靜止在D點
D.若F為恒力,B環(huán)被拉到與A環(huán)速度大小相等時,sin∠OPB=$\frac{R}{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