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某質(zhì)點從A到B做速率逐漸增大的曲線運動,軌跡如下圖所示.現(xiàn)有四位同學(xué)在軌跡某處畫出該質(zhì)點的速度方向及加速度的方向,正確的是(  )
A.B.C.D.

分析 當(dāng)物體速度方向與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加速度指向曲線凹的一側(cè);當(dāng)加速度與速度方向夾角小于90度時物體做加速運動;當(dāng)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大于90度時物體做減速運動;分析圖示情景然后答題.

解答 解:A、由圖示可知,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夾角大于90度,物體做減速運動,故A錯誤;
B、由圖示可知,速度方向與加速度方向相同,物體做直線運動,不做曲線運動,故B錯誤;
C、由圖示可知,加速度在速度的右側(cè),物體運動軌跡向右側(cè)凹,故C錯誤;
D、由圖示可知,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夾角小于90度,物體做加速曲線運動,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解答本題應(yīng)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分析清楚圖示情景即可正確解題,同時掌握加速與減速的區(qū)別,能根據(jù)夾角分析速度的變化.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用一動滑輪豎直提升質(zhì)量分別為2m和m的兩物塊,初始時刻兩物塊A和B均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細繩拉直,在豎直向上拉力F=6mg作用下,動滑輪豎直向上加速運動,已知動滑輪質(zhì)量忽略不計,動滑輪半徑很小,不考慮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細繩足夠長,則在滑輪向上運動過程中,物塊A和B的加速度分別為(  )
A.aA=0.5g,aB=2gB.aA=aB=$\frac{1}{5}$gC.aA=$\frac{1}{4}$g,aB=3gD.aA=0,aB=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3.如圖所示,將某元件連接在電路中,R0為保護電阻,閉合開關(guān)S,電流表G有一定示數(shù),則:
(1)若該元件是光敏電阻,將該元件遮光,電流表示數(shù)將變;
(2)若該元件是某種熱敏電阻,這種熱敏電阻在溫度升高時電阻減小,則將該元件加熱,電流表示數(shù)將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β射線和陰極射線的粒子都是電子
B.放射元素的半衰期與溫度有關(guān)
C.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發(fā)現(xiàn)只有極少數(shù)α粒子發(fā)生了大角度散射
D.德布羅意波和光波都是概率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7.超市一送水員用雙輪小車運送桶裝礦泉水.裝運完畢,如圖所示,在拉運過程中保持圖示角度不變,不計桶與小車之間摩擦力的影響.
(1)小車靜止時,桶對小車兩側(cè)軌道的壓力大小之比NA:NB
(2)假設(shè)水桶與小車的質(zhì)量均為m且地面光滑,若使礦泉水桶對A擋板的擠壓力為零,則對車的水平力至少為多大?方向如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有關(guān)物理學(xué)的研究方法,說法正確的是(  )
A.用點電荷來代替實際帶電體是采用了微元法
B.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使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質(zhì)量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時應(yīng)用了控制變量法
D.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xué)中占有相當(dāng)大的比例,例如場強E=$\frac{F}{q}$,電容C=$\frac{Q}{U}$,加速度a=$\frac{F}{m}$都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兩個完全相同的物塊a、b質(zhì)量均為m=1kg,在水平面上以相同的初速度從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其中一個物塊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另一物塊靠慣性前行,圖中的兩條直線表示兩物塊運動的v-t圖象,則水平拉力F的大小為2.25N,8s末a、b兩物塊間的距離為60m.(取g=l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1.一汽車由靜止從車站出發(fā),沿平直軌道運動過程中加速度不斷增大.行駛時間t后速度達到v,則可以判定汽車在這段時間內(nèi)行駛的位移( 。
A.一定大于vtB.可能等于vtC.一定小于$\frac{1}{2}$vtD.一定不等于$\frac{1}{2}$v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物體以100 J的初動能從斜面底向上滑行,速度為零時重力勢能增加90 J,則物體再回到底端時動能為( 。
A.60JB.70JC.80JD.9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