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在水平面上有a、b兩點,相距0.2m,一質(zhì)點沿a向b做勻變速運動直線運動,經(jīng)過0.2s的時間先后通過a、b兩點,則該質(zhì)點通過a、b中點時的速度大。ā 。
A.若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則大于1m/s;若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則小于1m/s
B.若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則小于1m/s;若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則大于1m/s
C.無論勻加速直線運動或勻減速直線運動,均小于1m/s
D.無論勻加速直線運動或勻減速直線運動,均大于1m/s

分析 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推論求出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結(jié)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可知,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總小于中間位置的瞬時速度.

解答 解:物體在a、b兩點間的平均速度$\overline{v}={v}_{\frac{t}{2}}=\frac{x}{t}=\frac{0.2}{0.2}m/s=1m/s$,
根據(jù)推論得知: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時,物體在a、b兩點間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點時刻的瞬時速度,總小于中間位置的瞬時速度,所以無論該質(zhì)點通過a、b中點時的速度大小均大于1m/s.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進行選擇簡單方便,也可以通過畫v-t圖象進行分析.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如圖所示是一水平彈簧振子做簡諧運動的振動圖象,則正確的是( 。
A.在t1和t3時刻具有相同的速度B.在t3和t4時刻具有相同的位移
C.在t4和t6時刻具有相同的動能D.在t1和t6時刻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做直線運動的甲、乙兩物體的位移-時間圖象如右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乙開始運動時,兩物體相距20 m
B.在0~10 s這段時間內(nèi),物體間的距離逐漸變大
C.在10 s~25 s這段時間內(nèi),物體間的距離逐漸變小
D.兩物體在10 s時相距最遠,在25 s時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圖是用紙帶拖動小車用打點計時器測定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打出的一條紙帶.A、B、C、D、E為我們在紙帶上所選的記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0.1秒.試求:

(1)下C點時小車的速度0.3m/s.
(2)小車的加速度0.4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電場力做功的特點:電場力做的功只與電荷的初、末位置有關(guān),與電荷運動的路徑無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氫原子由一個質(zhì)子(原子核)和一個核外電子組成.電子質(zhì)量me=9.1×10-31kg,質(zhì)子質(zhì)量mp=1.67×10-27kg,電子和原子核所帶電荷量都等于e=1.6×10-19C.電子繞核旋轉(zhuǎn)的軌道半徑r=5.3×10-11m.已知靜電力常量為k=9.0×109N•m2/C2、萬有引力常量為G=6.7×10-11N•m2/kg2試求:
(1)質(zhì)子和電子間的靜電力是多少?
(2)質(zhì)子和電子間的萬有引力是多少?
(3)電子所受靜電引力是萬有引力的多少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關(guān)于運動和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受恒定的合外力的作用時,一定作勻變速直線運動
B.物體受到變化的合外力作用時,它的運動速度大小一定發(fā)生變化
C.物體作圓周運動時,合外力方向一定是與即時速度方向垂直
D.所有作曲線運動的物體,它所受的合外力一定與即時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A1、A2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小燈泡.閉合開關(guān),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兩個小燈泡都能正常發(fā)光,則重新閉合開關(guān)瞬間,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A.合上S時,A1比A2先到達正常發(fā)光狀態(tài)
B.合上S時,A2比A1先到達正常發(fā)光狀態(tài)
C.合上S時,兩燈同時到達正常發(fā)光狀態(tài)
D.合上S時,A1亮A2不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如圖,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塊正在沿斜面以初速度V0開始勻加速下滑,斜劈保持靜止,則地面對斜劈的摩擦力( 。
A.等于零
B.不為零,方向向右
C.不為零,方向向左
D.不為零,V0較大時方向向左,V0較小時方向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