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兩物體分別從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時落地,第一個物體下落時間為t,第二個物體下落時間為 ,當?shù)诙䝼物體開始下落時,兩物體相距( )
A.gt2
B.
C.
D.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輛汽車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兩車在某一時刻剛好經(jīng)過同一位置,此時甲的速度為5m/s,乙的速度為10m/s,以此時作為計時起點,它們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根據(jù)以上條件可知( )
A.在t=4s時,甲、乙兩車相距最遠
B.在t=10s時,甲、乙兩車相距最遠
C.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D.乙車在運動過程中速度的方向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A放在地面上的豎直輕彈簧B上,且彈簧B分別與地面和物體A相連接.現(xiàn)用細繩跨過定滑輪將物體A與另一輕彈簧C連接,當彈簧 C處在水平位置且右端位于a點時它沒有發(fā)生形變.已知彈簧B和彈簧C的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和k2,不計定滑輪、細繩的質量和摩擦.將彈簧C的右端由a點沿水平方向拉到b點時,彈簧B的彈力的大小變?yōu)樵瓉淼?/span>2/5,求:
(1) 彈簧C在a點時,彈簧B的的壓縮量x1
(2) a、b兩點間的距離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同學用電子秤、水壺、細線、墻釘和貼在墻上的白紙等物品,在家中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①如圖(a),在電子秤的下端懸掛一裝滿水的水壺,記下水壺時電子秤的示數(shù)F;
②如圖(b),將三細線L1、L2、L3的一端打結,另一端分別拴在電子秤的掛鉤、墻釘A和水壺杯帶上.水平拉開細線L1 , 在白紙上記下結點O的位置、和電子秤的示數(shù)F1;
③如圖(c),將另一顆墻釘B釘在與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將L1拴在其上.手握電子秤沿著②中L2的方向拉開細線L2 , 使和三根細線的方向與②中重合,記錄電子秤的示數(shù)F2;
④在白紙上按一定標度作出電子秤拉力F、F1、F2的圖示,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F1、F2的合力F′的圖示,若 , 則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驗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反映汽車從靜止勻加速啟動(汽車所受阻力f恒定),達到額定功率后以額定功率運動最后做勻速運動的速度隨時間及加速度、牽引力和功率隨速度變化的圖象,其中不正確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圓環(huán)上均勻分布著負電荷,x軸垂直于環(huán)面且過圓心O.下列關于x 軸上的電場強度和電勢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O點的電場強度為零,電勢最高
B.O點的電場強度為零,電勢最低
C.從O點沿x軸正方向,電場強度減小,電勢升高
D.從O點沿x軸正方向,電場強度增大,電勢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愛因斯坦因提出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釋光電效應的規(guī)律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某種金屬逸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Ekm與入射光頻率ν的關系如圖所示,其中ν0為極限頻率.從圖中可以確定的是( )
A.逸出功與ν有關
B.Ekm與入射光強度成正比
C.當ν=ν0時會逸出光電子
D.圖中直線斜率與普朗克常量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長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塊,t=0時刻開始,小物塊與木板一起以12m/s共同速度向右運動,直到小木塊剛好停在長木板的右端,小木塊的大小忽略不計。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小木塊的質量為m1=2kg,木板的質量為m2=4kg。g=10m/s2.求:
(1)小木塊在木板上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2)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是:a=F合/m,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與物體本身的質量成反比。請求出小木塊在木板上滑動時的加速度大小。
(3)長木板的長度是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兩輛質量相同的小車,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人靜止在小車A上,兩車靜止,如圖所示.當這個人從A車跳到B車上,接著又從B車跳回A車并與A車保持相對靜止,則A車的速率( )
A.等于零
B.大于B車的速率
C.小于B車的速率
D.等于B車的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