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體速度由0增加到v, 再從v增加到2v, 合外力做功分別為W1和W2,則W1和W2關系正確的是
A.W1=W2B.W2=2W1 C.W2=3W1D.W2=4W1
C

試題分析:由動能定理,當物體速度由0增加到v,合力功為: ,當從v增加到2v, 合外力做功:,所以W2=3W1,選項C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把重物壓在紙帶上,當以速度v迅速抽出紙帶后,重物落在水平地面的P點.若以2v的速度抽出紙帶后,物體落地點在
A.仍在P點;
B.留在桌面或在P點左邊;
C.在P點右邊不遠處;
D.在P點右邊原水平位移的兩倍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光滑的地板上,用水平拉力分別使兩個物塊由靜止獲得相同的動能,那么可以肯定(   )
A.水平拉力相等B.兩物塊質(zhì)量相等
C.兩物塊速度變化相等D.水平拉力對兩物塊做功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9分) 杭州市民吳菊萍徒手勇救小妞妞,被譽為“最美媽媽”。 設妞妞的質(zhì)量m =10kg,從離地h1 ="21.5" m高的陽臺掉下,在妞妞開始掉下時,吳菊萍立刻奔跑到達妞妞的正下方,站立著張開雙臂在距地面高度為h2 =1.5m處接到妞妞,緩沖到地面時速度恰好為零。空氣阻力不計,取g =10m/s2。求:

(1)妞妞在被接到前下落的時間t1
(2)在緩沖過程中吳菊萍對妞妞做的功W和吳菊萍對妞妞的平均作用力F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質(zhì)量為m的物體,從靜止開始以3g/4的加速度豎直向下運動了h,以下判斷中正確的是                                                      
A.物體的機械能減少了mgh/4
B.物體的動能增加了mgh/4
C.物體的重力勢能減少了3mgh/4
D.物體的重力勢能增加了mg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光滑水平面AB與一半圓開軌道在B點相連,軌道位于豎直面內(nèi),其半徑為R,一個質(zhì)量為m的物塊靜止在水平面上,現(xiàn)向左推物塊使其壓緊輕質(zhì)彈簧,然后放手,物塊在彈力作用下獲得一速度,當它經(jīng)B點進入半圓軌道瞬間,對軌道的壓力為其重力的8倍,之后向上運動恰好能完成半圓周運動到達C點,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彈簧彈力對物塊做的功
(2)物塊從B到C摩擦阻力做的功
( 3)物塊離開C點后,再落回到水平面上時相對于C點的水平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一半徑r=1m的圓盤水平放置,在其邊緣 E點固定一小桶(可視為質(zhì)點)。在圓盤直徑 DE 的正上方平行放置一水平滑道BC ,滑道右端 C點 與圓盤圓心O在同一豎直線上,且豎直高度h =" 1.25" m。AB為一豎直面內(nèi)的光滑四分之一圓弧軌道,半徑R=0.45m,且與水平滑道相切與B點。一質(zhì)量m=0.2kg的滑塊(可視為質(zhì)點)從A點由靜止釋放,當滑塊經(jīng)過C點時,圓盤從圖示位置以一定的角速度ω繞通過圓心的豎直軸勻速轉動,最終物塊由C 點水平拋出,恰好落入圓盤邊緣的小桶內(nèi).已知滑塊與滑道 BC間的摩擦因數(shù)μ=0.2。(取g=10m/s2)求:

(1)滑塊到達B點時受到的支持力NB的大;
(2)水平滑道 BC的長度L;
(3)圓盤轉動的角速度ω應滿足的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木塊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質(zhì)量為m的子彈以水平速度v射入木塊,并留在木塊里。已知在子彈射入木塊的過程中子彈發(fā)生的位移為s,木塊發(fā)生的位移為s,子彈進入木塊深度為s,子彈受到阻力大小恒為f,子彈射入木塊后二者的共同速度為v,不計空氣阻力影響,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某人用滑板從圓弧形的豎直面某高度的A點滑至B點,接著沿水平路面滑至C點停止。若人與滑板的總質(zhì)量為60kg。表中記錄了開始下滑到停止過程中的有關數(shù)據(jù),請根據(jù)圖表中的數(shù)據(jù)求解下列問題:(取g=10m/s2

位置
A
B
C
速度(m/s)
0
8.0
0
位置坐標(m)
(0,5)
(10,0)
(30,0)
(1)人與滑板從A滑到B的過程中,損失的機械能為多少?
(2)若滑板在BC段所受阻力恒定,則阻力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