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9.電場中的一條電場線如圖,在正電荷從a點移到b點的過程中,正確的說法是(  )
A.電場力對電荷不做功B.電場力對電荷做正功
C.電荷克服電場力做功D.電荷的電勢能不變

分析 根據(jù)電荷的受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的關系,判斷出電場力做功,電場力做正功,電荷的電勢能減小;電場力做負功,電荷的電勢能增大.

解答 解:正電荷所受的電場力方向與電場線的方向相同,即電場力方向向右,正電荷向右運動時,電場力的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所以電場力對電荷做正功,電荷的電勢能減。蔅正確,AC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要明確正電荷所受的電場力方向與場強方向相同,根據(jù)電場力與位移方向間的關系判斷電場力做功的正負,與力學中判斷力做功正負的方法一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平臺高h=5m,小球以v0=10m/s的速度水平拋出,(g=10m/s2)忽略空氣阻力,則(  ) 
A.小球落地時間為2s
B.小球落地時水平位移10m
C.小球落地時速度大小 20m/s
D.小球落地時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成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1所示,質量為M的長木板,靜止放置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個質量為m、可視為質點的物塊,以某一水平初速度從左端沖上木板.從物塊沖上木板到物塊和木板達到共同速度的過程中,物塊和木板的v-t圖象分別如圖2中的折線acd和bcd所示,a、b、c、d點的坐標為a(0,10)、b(0,0)、c(4,4)、d(l2,0).根據(jù)v-t圖象,求:

(1)物塊在長木板上滑行的距離;
(2)物塊質量m與木板質量M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所示,光滑的“Ⅱ”形金屬導體框豎直放置,除圖中已標阻值為R的電阻外,其余電阻不計.質量為m的金屬棒MN與框架接觸良好.在區(qū)域abcd和cdef內,存在磁感應強度大小分別為B1=B、B2=2B的有界勻強磁場,方向均垂直于框架平面向里,兩豎直導軌ae與bf間距為L.現(xiàn)從圖示位置由靜止釋放金屬棒MN,當金屬棒進入磁場B1區(qū)域會恰好做勻速運動.求:
(1)金屬棒進入磁場B1區(qū)域后的速度大。
(2)金屬棒剛進入磁場B2區(qū)域時的加速度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樓道中的電燈被細繩拉成如圖所示的狀態(tài),其中0B水平,AO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θ=45°,電燈的重力為G,OA繩拉力為F1,OB繩拉力為F2.求F1、F2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一重為10N的物體置于水平地面上.現(xiàn)用測力計拉住物體使其勻速拉出,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1N,則物體與紙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 。
A.1B.0.1C.10D.0.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1.磁流體發(fā)電是一項新興技術,如圖所示.平行金屬板A、B之間有一個很強的磁場,將一束等離子體(即高溫下電離的氣體,含有大量正、負帶電粒子)噴入磁場,A、B和用電器連接,A、B就是一個直流電源的兩個電極.
圖中A、B板哪一個是電源的正極?B(填寫“A”或“B”),若A、B兩板相距為d,板間的磁場按勻強磁場處理,磁感應強度為B,等離子體以速度v,垂直于B的方向射入磁場,這個發(fā)電機的電動勢是Bd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1)打點計時器使用的電源是交流電源(填“交流”或“直流”),其中電火花計時器的工作電壓為220V,若電源頻率為50Hz,這兩種打點計時器都是每隔0.02s打一次點.
(2)(4分:每空2分)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一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左側拴有一細軟線,跨過固定在木板邊緣的滑輪與一重物相連,木塊右側通過紙與帶打點與計時器相連.在重物的牽引下,木塊在木板上向左加速運動.圖乙給出了重物落地前,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出的一些點(單位:cm).

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變電流的頻率為50Hz,結合圖乙給出的數(shù)據(jù),求出木塊運動加速度的大小為4.0m/s2,并求出紙帶中P點瞬時速度大小為2.6m/s(計算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物體的運動情況或所受合外力的情況如圖所示,四幅圖的圖線都是直線,從圖中可以判斷這四個質量一定的物體的某些運動特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物體的速度均勻增大B.乙物體受到的合外力一定不為零
C.丙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可能為零D.丁物體的加速度與速度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