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用質(zhì)點來代替實際物體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 |
B. | 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實驗中使用了控制變量的方法 | |
C. | 牛頓最早指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 |
D. | 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測量了引力常量的數(shù)值 |
分析 質(zhì)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實驗中使用了等效替代法;根據(jù)物理學史和常識解答,記住著名物理學家的主要貢獻即可.
解答 解:A、用質(zhì)點來代替實際物體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故A正確;
B、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實驗中使用了等效替代法,故B錯誤;
C、伽利略最早指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故C錯誤;
D、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許測量了引力常量的數(shù)值,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常見的物理學方法與物理學史,是常識性問題,對于物理學上重大發(fā)現(xiàn)、發(fā)明、著名理論要加強記憶,這也是考試內(nèi)容之一.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次數(shù) | 小車質(zhì)量 M/g | 加速度 a/(m•s-2) | $\frac{1}{M}$/kg-1 |
1 | 200 | 1.91 | 5.00 |
2 | 250 | 1.71 | 4.00 |
3 | 300 | 1.50 | 3.33 |
4 | 350 | 1.36 | 2.86 |
5 | 400 | 1.12 | 2.50 |
6 | 450 | 1.00 | 2.22 |
7 | 500 | 0.90 | 2.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探測器在撞擊彗星前后過程,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時間內(nèi)掃過相等的面積 | |
B. | 該彗星近日點處線速度小于遠日點處線速度 | |
C. | 該彗星近日點處加速度大于遠日點處加速度 | |
D. | 該彗星橢圓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與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個常數(sh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速度改變量的大小可能是6 m/s | |
B. | 速度改變量的大小可能是2 m/s | |
C. | 速度改變量的方向一定與初速度方向相同 | |
D. | 速度改變量的方向一定與初速度方向相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8 cm | B. | 15 cm | C. | 9 cm | D. | 19 cm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元電荷就是電子 | B. | 電場并不真實存在是人們假想出的 | ||
C. | 電場強度為零的地方電勢也為零 | D. | 電子在電勢高的地方電勢能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