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如圖所示,足夠長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傾角θ=37°,A物體的質(zhì)量為mA=6kg,A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滑輪摩擦不計,g取10m/s2).
      (1)若要保持A靜止不動,B的質(zhì)量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2)已知B距地面的高度為2.5m,若mB=10kg,求B的落地時間.(sin37°=0.6,cos37°=0.8)

      分析 (1)先對物體B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二力平衡;再對物體A受力分析,受拉力、重力、支持力和靜摩擦力,分靜摩擦力向上和向下兩種情況列方程求解.
      (2)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得兩個物體的加速度,再由位移公式求B運動的時間.

      解答 解:(1)對B受力分析,繩中拉力 T=mBg;
      當mB取最大值時,物體具有沿斜面向下的最大靜摩擦力fm;對A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如圖所示:

      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有:
        N-mAgcosθ=0;
      T-fm-mAgsinθ=0;
      其中:fm=μN
      聯(lián)立以上各式,解得:mB=mA(sinθ+μcosθ)=6×(0.6+0.5×0.8)=6kg
      當mB取最小值時,物體具有沿斜面向上的最大靜摩擦力fm;
      對A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如圖所示:

      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有:
        N-mAgcosθ=0;
        T+fm-mAgsinθ=0;
      其中:fm=μN
      聯(lián)立以上各式,解得:mB=mA(sinθ-μcosθ)=6×(0.6-0.5×0.8)=2kg
      綜上,要保持A靜止不動,B的質(zhì)量的取值范圍是:2kg≤mB≤6kg
      (2)若mB=10kg,A勻加速上滑,B勻加速下落,兩者加速度大小相等,設為a.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
      對A有:T-μmAgcosθ-mAgsinθ=mAa;
      對B有:mg-T=mBa
      聯(lián)立解得 a=2.5m/s2
      對B,由h=$\frac{1}{2}a{t}^{2}$得
          t=$\sqrt{\frac{2h}{a}}$=$\sqrt{\frac{2×2.5}{2.5}}$=$\sqrt{2}$s
      答:
      (1)要保持A靜止不動,B的質(zhì)量的取值范圍是:2kg≤mB≤6kg.
      (2)B的落地時間是$\sqrt{2}$s.

      點評 本題的關鍵要明確物體剛要滑動時,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找出恰好不上滑和恰好不下滑的臨界狀態(tài),然后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列式求解B的質(zhì)量的取值范圍.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廣東省高三10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某實驗小組想測量木板對木塊的摩擦力所做的功,裝置如圖所示,一木塊放在粗糙的水平長木板上,左側栓有一細線,跨過固定在木板邊緣的滑輪與重物連接,木塊右側與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相連,長木板固定在水平實驗臺上。實驗時,木塊在重物牽引下向右運動,重物落地后,木塊繼續(xù)向左做勻減速運動,下圖給出了重物落地后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系列小黑點是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點(圖中未標出),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打點計時器所用交流電頻率為50Hz,不計紙帶與木塊間的作用力。

      (1)可以判斷紙帶的________(左或右)端與木塊連接。

      (2)根據(jù)紙帶提供的數(shù)據(jù)計算打點計時器在打下A點和B點時木塊的速度:vA= m/s,vB= m/s。(結果均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要測量在AB段木板對木塊的摩擦力所做的功WAB,還需要的實驗器材是_______,還應測量的物理量是 。(填入所選實驗器材和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長度l

      B.木塊的質(zhì)量m1

      C.木板的質(zhì)量m2

      D.重物質(zhì)量m3

      E.木塊運動的時間t

      F.AB段的距離lAB

      G.天平

      H.刻度尺

      I.彈簧秤

      (4)在AB段,木板對木塊的摩擦力所做的功的關系式WAB= 。(用vA 、vB和第(3)問中測得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山東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為兩個等量點電荷的電場線,圖中A點和B點、C點和D點皆關于兩電荷連線的中點0對稱,若將一電荷放此電場中,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電荷在0點受力最大

      B. 電荷沿直線由A到B的過程中,電場力先增大后減小

      C. 電荷沿直線由A到B的過程中,電勢能先增大后減小

      D. 電荷沿直線由C到D的過程中,電場力先增大后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如圖所示,質(zhì)量均為m的兩個木塊P、Q疊放在水平地面上,P、Q接觸面的傾角為θ,現(xiàn)在Q上加一水平推力F,使P、Q保持相對靜止一起以加速度a向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Q對地面的壓力一定大于2mg
      B.若Q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則μ=$\frac{F}{2mg}$
      C.若P、Q之間光滑,則加速度a=gtanθ
      D.若P、Q之間光滑,則加速度a=gsi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為皮帶傳輸裝置示意圖,它由兩臺皮帶傳送機組成,一臺水平傳送,另一臺傾斜傳送,A,B兩端相距1.8m,C,D兩端相距1.6m,傾角37°.B,C間距忽略不計.水平傳送帶AB以4m/s的速度順時針轉動,CD部分傳送帶也順時針運轉但速度未知.將一個可視為質(zhì)點的物塊無初速度放在A端,運送到B端后,可以速率不變的傳到傾斜的CD部分,且CD傳送帶能恰好將物塊運送到D端,物塊與兩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0.5.求:(sin37°=0.6,cos37°=0.8,g取10m/s2
      (1)物塊沿AB傳送帶運動的時間;
      (2)物塊沿CD傳送帶運動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如圖所示,一個直角三角形斜劈M的兩斜面均光滑,底面粗糙,將其放置在水平面上,它的兩個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分別為α、β,且α<β,在斜劈頂端裝有一定滑輪,輕繩跨過定滑輪后連接A、B兩個小木塊,滑輪兩側的輕繩均與斜面平行,不計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及繩與滑輪的質(zhì)量,A、B恰好在同一高度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剪斷輕繩后,A、B滑至斜面底端,斜劈始終保持靜止.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木塊A的質(zhì)量等于木塊B的質(zhì)量
      B.木塊A、B機械能的變化量不同
      C.木塊A到達斜面底端時的動能大于木塊B到達斜面底端時的動能
      D.到達斜面底端時,木塊A的重力的瞬時功率等于木塊B的重力的瞬時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甲所示,理想變壓器的原線圈電路中接有量程為0.5A的交流電流表,原、副線圈匝數(shù)比n1:n2=6:1.將原線圈接在如圖乙所示的交流電源上,要使整個電路的用電器或元件都能正常工作,則副線圏兩端可以(  )
      A.并聯(lián)兩盞“110V 40 W”的燈泡B.接量程為30V的直流電壓表
      C.接工作頻率為100Hz的用電設備D.接阻值為20Ω的電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7.在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中,待測電阻Rx的阻值約為200Ω,電壓表的內(nèi)阻約為2kΩ,電流表的內(nèi)阻約為10Ω,測量電路中電流表的連接方式如圖(a)(b)所示,若將圖中測得的電阻值分別記為Rx1和Rx2,則Rx1(填“Rx1”或“Rx2”)更接近待測電阻的真實值,且測量值Rx1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實值,測量值Rx2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回顧伽利略探究物體下落規(guī)律的過程,判斷下列哪個過程是伽利略的探究過程( 。
      A.猜想→發(fā)現(xiàn)問題→數(shù)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B.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實驗驗證→數(shù)學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C.猜想→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驗證→數(shù)學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D.發(fā)現(xiàn)問題→猜想→數(shù)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