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實驗裝置圖安全正確的是: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下列實驗操作或對實驗事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____________(填序號)。

①用pH試紙鑒別濃硫酸與濃硝酸

②用硝酸銀溶液區(qū)分二氧化氮和溴蒸氣

③酒精燈被碰倒灑出酒精著火時,迅速用濕抹布撲蓋

④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硫

⑤溫度計被摔壞導致水銀散落到地面上,應立即用水沖洗水銀

⑥稱量NaOH固體時,把NaOH固體放在有濾紙的托盤上稱量

⑦為了提高高錳酸鉀溶液的氧化能力,用鹽酸將高錳酸鉀溶液進行酸化

⑧檢驗氯代烴中的氯元素時,可先加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再加入硝酸銀溶液來進行檢驗

(2)實驗室中利用電石和水反應制取一定量乙炔來進行其性質實驗(通入溴水、酸性KMnO4溶液),最后點燃(如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①制取乙炔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前,應檢查氣體發(fā)生裝置(如上圖虛線框內裝置)的氣密性。某同學用雙手捂住燒瓶,把導氣管伸入水面下,但無任何氣泡冒出,則出現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代號)。

A.沒有關閉分液漏斗的活塞

B.橡皮塞上的孔與導管不匹配或橡皮塞與分液漏斗不匹配

C.導管伸入水面下太深

D.燒瓶容積較大

③實驗室用上圖方法點燃乙炔,由于乙炔在空氣中燃燒會產生濃烈的黑煙,所以在實驗時點燃后要迅速熄滅火焰。試用一種簡單的、安全的操作方法熄滅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3分)下列實驗操作不正確的是        _。

A.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 苯和溴水發(fā)生反應可生成無色、比水重的液體溴苯

B.將銅絲彎成螺旋狀,在酒精燈上加熱變黑后,立即伸入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中,

完成乙醇氧化為乙醛的實驗

C.醇中含有少量水可加入硫酸銅再蒸餾制得無水乙醇

D.試管中先加入一定量濃硫酸,再依次加入適量濃硝酸、苯,然后加熱制取硝基苯

E.實驗室制取乙烯時,放入幾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熱沸騰時劇烈跳動

F.配制銀氨溶液時,將稀氨水慢慢滴入硝酸銀溶液中,產生沉淀后繼續(xù)滴加到沉淀

剛好溶解為止

G.驗證溴乙烷水解產物時,將溴乙烷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充分振蕩溶液、靜置、

待液體分層后,滴加硝酸銀溶液

(二)(7分)乙醇分子中的羥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氧化為醛基,為驗證此性質,有關實驗如下:

(1)在試管中加入2mL乙醇,把一端彎成螺旋狀的銅絲在酒精燈外焰加熱后立即插入乙醇中,反復操作幾次后把銅絲晾干稱重,發(fā)現其質量未發(fā)生變化,由此可推測銅絲的作用是            ,反應方程式為:                      。

(2)某化學興趣小組認為上述實驗操作簡單,但

     通過實驗得到的信息量較少。他們對此實驗

     進行了完善(如圖,夾持儀器略去)。指導老師首先肯定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并提出

      以下意見:

   優(yōu)點:實驗原理正確,相對實驗(1)而言,在

         反應產物的檢驗方面有較大改進。

缺點:加熱時乙醇汽化速率不易控制,有可能

      造成C裝置中產生倒吸現象。

注意:B裝置若加熱溫度過高,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同學們因此又對實驗進行研討和改進:

① A處采用了水浴加熱的方式,這樣做的好處是:                          

② C裝置可改用以下          裝置(填字母)。

    

③ 實驗時可對B部分采取合理的操作方法以防止安全隱患,請對此提出你的意見: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請按要求填空:

⑴ 下列實驗操作或對實驗事實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號)

① 用稀HNO3清洗做過銀鏡反應實驗的試管;

② 配制濃硫酸和濃硝酸的混合酸時,將濃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濃硝酸中,并不斷攪拌;

③ 用堿式滴定管量取20.00mL 0.1000mol/L 的KMnO4溶液;

④ 用托盤天平稱取10.50g干燥的NaCl固體;

⑤ 不慎將苯酚溶液沾到皮膚上,立即用酒精清洗;

⑥ 用瓷坩堝高溫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體混合物;

⑦ 向沸騰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以制備Fe(OH)3膠體;

⑧ 配制Al2(SO4)3溶液時,加入少量的稀硫酸。

⑵ 為了確定乙醇分子的結構簡式是CH3—O—CH3還是CH3CH2OH,實驗室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定乙醇與鈉反應(△H<0)生成氫氣的體積,并據此計算乙醇分子中能與金屬鈉反應的氫原子的數目。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 指出實驗裝置中的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若實驗中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相同質量的無水乙醇,相同條件下,測得的氫氣體積將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③ 請指出能使該實驗安全、順利進行的關鍵實驗步驟(至少指出兩個關鍵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步驟如下:在圓底燒瓶內加入乙醇、濃硫酸和乙酸,瓶口豎直安裝通有冷卻水的冷凝管(使反應混合物的蒸氣冷凝為液體流回燒瓶內),加熱回 流一段時間后換成蒸餾裝置進行蒸餾,得到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產品.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生成乙酸乙酯的反應方程式:
CH3COOH+CH3CH2OH
濃硫酸
加熱
CH3COOC2H5+H2O
CH3COOH+CH3CH2OH
濃硫酸
加熱
CH3COOC2H5+H2O

(2)在燒瓶中除了加入乙醇、濃硫酸和乙酸外,還應放入
碎瓷片
碎瓷片
,目的是
防止燒瓶中液體暴沸
防止燒瓶中液體暴沸

(3)現擬分離粗產品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下列框圖是分離操作步驟流程圖:

則試劑a是:
飽和碳酸鈉溶液
飽和碳酸鈉溶液
,分離方法I是
分液
分液
,試劑b是
硫酸
硫酸
,分離方法III是
蒸餾
蒸餾

(4)甲、乙兩位同學欲將所得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產品提純,在未用指示劑的情況下,他們都是先加NaOH溶液中和酯中過量的酸,然后用蒸餾法將酯分離出來.實驗結果:甲得到了顯酸性的酯的混合物;乙得到了大量水溶性的物質.你認為甲、乙兩位的同學的做法:
C
C

A.甲正確          B.乙正確       C.甲乙均不正確    D.甲乙均正確
理由是:
甲所加NaOH溶液較少,沒有將余酸中和;乙所加NaOH溶液過量,使酯完全水解
甲所加NaOH溶液較少,沒有將余酸中和;乙所加NaOH溶液過量,使酯完全水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請按要求填空:

(1)下列實驗操作或對實驗事實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號)。

①用稀HNO3清洗做過銀鏡反應實驗的試管;

②配制濃硫酸和濃硝酸的混合酸時,將濃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濃硝酸中,并不斷攪拌;

③用堿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 0.100 0 mol·L-1 KMnO4溶液;

④用托盤天平稱取10.50 g干燥的NaCl固體;

⑤不慎將苯酚溶液沾到皮膚上,立即用酒精清洗;

⑥用瓷坩堝高溫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體混合物;

⑦向沸騰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以制備Fe(OH)3膠體;

⑧配制Al2(SO4)3溶液時,加入少量的稀硫酸。

(2)為了確定乙醇分子的結構簡式是CH3—O—CH3還是CH3CH2OH,實驗室利用圖15-15所示的實驗裝置,測定乙醇與鈉反應(ΔH<0)生成氫氣的體積,并據此計算乙醇分子中能與金屬鈉反應的氫原子的數目。試完成下列問題:

                             

                                                    圖15-15

①指出實驗裝置中的錯誤_____________。

②若實驗中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相同質量的無水乙醇,相同條件下,測得的氫氣體積將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③請指出能使該實驗安全、順利進行的關鍵實驗步驟(至少指出兩個關鍵步驟)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1

2

3

4

5

6

7

8

A

B

C

D

B

C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C

C

A

D

B

B

17.(1)促進,  B  (2)甲大  (各1分)

乙用氯化銨溶液稀釋后,增大很多,使的電離平衡向抑制電離的方向移動;發(fā)生水解,使稀釋后的乙溶液的)增大 (答水解使溶液減小不給分)  (2分)

(3)③  適量的  (各1分)

18.(1),;(各2分)

(2)① (1分)    ② (1分)

           得

 

(2分)

                               得

④ 1:2 (2分)

19.(1)    (各2分)

(2)

 (3)0.5   1     (4) D

20.(1)第三周期族(2分)

(2) 屬于分子晶體而屬于原子晶體(2分)

(3)  (2分)

(4)、、、 (寫出3種即可)(3分)

21.(1)  ③⑤⑦  (2) C (各2分)

22.(1)、等(2分)

(2);;  (各1分)

(3)①   (1分)

②a、b (各1分)    (1分) 雙手緊握 (或微熱) 試管丁使試管中氣體逸出,與水接觸后即可引發(fā)燒杯中的水倒流入試管丁(2分)

 (2分)

23.(1)  (2)  (3) (4)   (各2分)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