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

(1)2017321日是第25世界水日,右圖是我國國家節(jié)水標志,談談你的理解及獲得的啟示:_____

(2)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道和森林茂密的公園呼吸大不一樣,你能說出其中的原因嗎?___

(3)黃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在高溫下易分解,而在酸性環(huán)境中比較穩(wěn)定,為保證營養(yǎng),食用黃瓜較好的方法是_____

【答案】愛護水資源人人有責(合理即可) 森林可以凈化空氣,使周圍空氣清新 用醋涼拌生吃(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1)該標志的含義是由水滴、手掌和地球變形而成標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變形,寓意節(jié)水,表示節(jié)水需要公眾參與,鼓勵人們從我做起,人人動手節(jié)約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條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匯成江河.水和手的結(jié)合像心字的中心部分(去掉兩個點),且水滴正處在“心“字的中間一點處,說明了節(jié)約用水需要每一個人牢記在心,用心去呵護,節(jié)約每一滴珍貴的水資源;故填:愛護水資源人人有責(合理即可)

(2)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道中有大量的汽車等交通工具,會產(chǎn)生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空氣污染物;森林茂密的公園或野外中有大量的草地和樹木,會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所以在森林茂密的公園或野外呼吸會感到空氣清新,而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道空氣污濁.故填:森林可以凈化空氣,使周圍空氣清新;

(3)維生素C在酸性環(huán)境中比較穩(wěn)定,在高溫時易被破壞,因此食用黃瓜時,用醋涼拌生吃,較低溫度下食用;故答案為:用醋涼拌生吃(合理答案均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宏微結(jié)合是初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之一。

1)從微觀如宏觀。圖中所示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關(guān)信息,請利用下表回答相關(guān)問題:

①氧原子的電子層數(shù)為______。

②鈉元素屬于______(選填金屬非金屬元素)。在化學反應中,鈉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_(選填)電子變成______(選填)離子,寫出該離子符號______。

③寫出鈉元素和硫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______。

④下列各組具有相似化學性質(zhì)的元素是______ (選填字母序號)

A Na、Cl B O、S C FCl D Cl、Ar

2)從宏觀知微觀

①從微粒的角度說明圖甲反應的實質(zhì)是______。所示反應中,圖乙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H2SO4溶液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產(chǎn)生白色沉淀,其微觀變化過程如上圖丙所示參加反應的離子是______ (填離子號)。已知CuCl2溶液能與NaOH溶液反應產(chǎn)生藍色沉淀,從反應的微觀實質(zhì)可以推測CuSO4溶液可以和某溶液反應同時產(chǎn)生兩種沉淀,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沒有氧氣存在時,鐵與水幾乎不反應,但高溫下,鐵與水蒸氣能反應生成一種常見鐵的氧化物和一種氣體。小明很好奇,設計如下實驗探究鐵粉與水蒸氣反應后的產(chǎn)物。

試管尾部放一團濕棉花的目的是_____。

探究生成的氣體是什么?

用燃著的木條靠近肥皂泡,有爆鳴聲,稍后有肥皂泡飄到空中。說明生成的氣體是_____。

探究試管中剩余固體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

常見鐵的氧化物

FeO

顏色、狀態(tài)

黑色粉末

紅棕色粉末

黑色晶體

能否被磁鐵吸引

(初步驗證)試管中剩余固體為黑色,能全部被磁鐵吸引。

(猜想與假設)猜想一:剩余固體是FeFe3O4;猜想二:剩余固體是_____

(實驗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結(jié)論

_____

_____

_____

(實驗結(jié)論)鐵和水蒸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反思與交流)該黑色固體不可能是Fe2O3,理由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為初中化學常見的五種物質(zhì),它們之間存在如圖所示的關(guān)系(“→”表示物質(zhì)經(jīng)一步反應可轉(zhuǎn)化為另一種物質(zhì),“—”表示相連兩物質(zhì)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zhì)之間的關(guān)系未知,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

(1)B能一步轉(zhuǎn)化為C,A由兩種元素組成,是常見食品干燥劑的主要成分,B、CD為三種不同物質(zhì)類別,則物質(zhì)A的俗名為_____,物質(zhì)B的作用是:_____,物質(zhì)C的化學式為_____

(2)B能和C反應,A是鐵銹的主要成分,D為藍色溶液,則A轉(zhuǎn)化成B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物質(zhì)D的化學式為_____,C轉(zhuǎn)化成D的反應屬于_____(填基本反應類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你參與下列實驗活動:

(1)做甲、丙實驗時,事先都需在集氣瓶底部裝有少量水,其作用分別是:甲_____, 丙______。甲中鐵絲繞成螺旋狀的目的是 。

(2)做實驗甲時,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而在空氣中只是發(fā)紅并未燃燒;做實驗丙 時,硫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劇烈。據(jù)此,說明可燃物能否燃燒或燃燒的劇烈程度與 有關(guān)。

(3)將裝置乙改裝為圖所示裝置還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經(jīng)測定,集氣瓶的容積為250mL,在此實驗中,觀察到量筒中減少的水的體積為50mL,則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______。在保證整個裝置不漏氣的前提下,所用紅磷的量必須_____,如果未冷卻到室溫便打開彈簧夾觀察量筒內(nèi)減少的水的體積,則實驗結(jié)果將(填“偏大”、“偏小”或“不變”)______。

(4)小晴同學找來廢棄的醫(yī)療用品——微型Y 形管,對課本探究分子運動的實驗進行了改進(如圖所示),與課本上的實驗裝置相比較,

該裝置的優(yōu)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A~G(初中常見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其中A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根據(jù)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 的常見用途為____(任寫一條)。

(2)反應①的現(xiàn)象為______。

(3)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多角度認識物質(zhì),能幫助我們更全面了解物質(zhì)世界。以氧氣、水和二氧化碳為例,回答下列問題:

(1)認識物質(zhì)的結(jié)構(gòu)

從微觀角度上看,它們都是由__________(原子、分子離子”)構(gòu)成。

(2)認識物質(zhì)的性質(zhì)

①氧氣的化學性質(zhì)比較活潑。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生成___________。(寫化學式)

②如下圖所示進行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為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認識物質(zhì)的用途

在偏遠的山區(qū),地下水是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人們常用__________檢驗地下水是硬水還是軟水;在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使硬水軟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采用“組合轉(zhuǎn)化”技術(shù),可將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轉(zhuǎn)化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其反應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參加反應的兩種分子的個數(shù)比是14

B. 該反應有兩種生成物

C. 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shù)目均不變

D. 該圖示中共有四種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年5月,我國在南海海域成功開采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可燃冰是甲烷與水在低溫、高壓的條件下形成的無色、冰狀固體,是最具發(fā)展前景的能源之一?扇急饕煞质荂H4·nH2O,在開采過程中,甲烷泄漏,會導致嚴重溫室效應。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甲烷燃燒的產(chǎn)物產(chǎn)生了興趣,請你參與:

【提出問題】甲烷燃燒后生成哪些物質(zhì)?

【查閱資料】含碳元素的物質(zhì)完全燃燒生成CO2,不完全燃燒生成CO;無水CuSO4遇水變藍。

【猜想與假設】甲CO2、 H2O ;乙CO、 H2O;丙NH3、 CO2 H2O;丁CO2、 CO 、H2O。

你認為____同學的猜想是錯誤的。

【實驗探究】為了驗證上述猜想與假設,將甲烷在一定量的純凈氧氣中燃燒的產(chǎn)物依次通過下列裝置,進行驗證:

(1)A、B裝置的順序不能顛倒,原因是__________。

(2)實驗中用純凈O2而不用空氣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實驗中觀察到A中 ,B、D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C中紅色粉末變成黑色,由此推斷_____同學猜想成立。

(4)請寫出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反思與交流】燃氣熱水器必須安裝在浴室外非密閉空間的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