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3年4月25日晚8點,臺州市的一金屬堆場發(fā)生火災,十多噸金屬鎂發(fā)生爆燃后發(fā)出刺眼的白光,將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晝.消防指揮部立即動員力量,尋找砂土進行滅火.鎂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在高溫條件下遇水反應釋放出氫氣.
(1)利用砂土滅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
(2)本次火災消防員不能用水來滅火,其原因是鎂在高溫條件下遇水反應釋放出氫氣,氫氣在空氣中能燃燒,甚至發(fā)生爆炸.
(3)森林著火,設置隔離帶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分析 根據(jù)滅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解答本題.

解答 解:(1)覆蓋沙土滅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
(2)據(jù)題中信息可知,鎂在高溫條件下遇水反應釋放出氫氣,氫氣在空氣中能燃燒,甚至發(fā)生爆炸.
(3)森林著火,設置隔離帶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故答為:(1)使可燃物隔絕空氣(或氧氣);(2)鎂在高溫條件下遇水反應釋放出氫氣,氫氣在空氣中能燃燒,甚至發(fā)生爆炸;(3)移除可燃物.

點評 根據(jù)燃燒需要同時滿足的三個條件,滅火可采取隔絕氧氣、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或撤離可燃物的原理進行滅火.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我國著名化學家張青蓮教授主持測定的鋅、鍺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數(shù)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采用為國際新標準.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鋅原子核內有32個質子B.鋅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5.38
C.鍺屬于非金屬元素D.鍺原子中的中子數(shù)為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如圖為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根據(jù)圖中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隨著溫度的升高,a物質的溶解度的變化趨勢是逐漸增大;
(2)曲線a和b的交叉點M表示的含義是60℃時,a、b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將鐵粉和銅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銀溶液中,反應結束后,對剩余固體成分進行分析,該固體中一定含有的金屬是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現(xiàn)有一固體混合物A,已知其中可能含有CuCaO、NaCO3、(NH42SO2、BaCl2四種物質中的兩種或多種.按如圖進行實驗,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如圖所示(設過程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反應均恰好完全反應).

試根據(jù)實驗過程和發(fā)生的現(xiàn)象填寫以下空白:
(1)產(chǎn)生的氣體B是(寫化學式)CO2;
(2)混合物A中,肯定存在的物質是(寫化學式)Na2CO3、Cu、BaCl2;一定存在3種物質;
(3)溶液C 中,一定存在的酸根離子是(寫符號)S${{O}_{4}}^{2-}$;E的化學式為Cu;
(4)寫出實驗過程③中一定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SO4+Fe=FeSO4+Cu.
(5)通過上述過程,有一種物質尚無法確定是否存在于混合物A中,這種物質應該如何檢驗?請寫出你的步驟、現(xiàn)象、和結論取樣品,加入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chǎn)生,說明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硫酸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2.區(qū)分下列各組物質的兩種方法都正確的是( 。
需區(qū)分物質方法一方法二
A空氣和氧氣用帶火星木條檢驗聞氣味
B雙氧水和水觀察顏色加二氧化錳
C銅絲和鐵絲用磁鐵吸引觀察顏色
D二氧化碳和氮氣澄清石灰水紫色的石蕊試液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各組物質在給定條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pH=1的溶液中:NaCl、Na2CO3、Na2SO4
B.在pH=2的溶液中:KCl、Na2SO4   HNO3
C.在pH=13的溶液中:BaCl2、Na2CO3、NaOH
D.在pH=14的溶液中:Fe Cl3、Ba(NO32、C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利用如圖所示裝置,能完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是( 。
A.用①③制取氧氣B.用②④制取氧氣
C.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D.用①⑤制取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有關水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隨意丟棄廢電池易造成水土重金屬污染
B.經(jīng)常飲用蒸餾水對身體有益
C.飲用含有較多量的Ca2+、Mg2+的水對身體危害不大
D.大量使用農(nóng)藥、化肥不會污染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