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能幫助我們更全面了解物質世界。
(1)圖1為空氣成分的示意圖,物質B的化學式為___。
(2)利用紅磷燃燒測定空氣里物質B含量的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紅磷燃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該反應屬于_____(填基本反應類型)。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武漢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下學期三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為三種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圖所示的過濾操作,可從食鹽溶液中獲得食鹽固體
B.進行如圖乙所示的蒸發(fā)操作,當蒸發(fā)皿中出現(xiàn)較多固體時停止加熱
C.丙所示的蒸餾操作,冷凝管進出水的方向是 a 進 b 出
D.在粗鹽提純實驗中,需要用到圖示甲、乙、丙三種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四川省2019年秋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單元質量測試試卷(物質構成的奧秘) 題型:填空題
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陽離子、陰離子這些微粒中:
(1)顯電中性的微粒有_____。
(2)帶正電的微粒有_____。
(3)同位素的氕、氘和氚原子具有不同的_____。
(4)質量最小的微粒是_____。
(5)化學變化中,一定發(fā)生變化的微粒有_____。
(6)在同一原子里數(shù)目相等的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第十單元第 55 課時 課題 1 常見的酸和堿(3)同步練 題型:單選題
常溫下既能與CO2反應,又能與CaO反應的是( )
A.鹽酸 B.水 C.NaCl D.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第十單元第 55 課時 課題 1 常見的酸和堿(3)同步練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示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稱量固體 B.量取9.5mL
C.稀釋濃硫酸 D.滴加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章 空氣和氧氣 1-1 空氣-中考前訓 題型:單選題
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的實驗裝置,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不用考慮裝置氣密性是否良好
B. 紅磷火焰熄滅后立即打開止水夾
C. 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推測,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
D. 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P+O2P2O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第一章 空氣和氧氣 1-1 空氣-中考前訓 題型:單選題
實驗室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最適宜選用的可燃物是( 。
A. 紅磷 B. 木炭 C. 細鐵絲 D. 蠟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9年安徽省推薦中考二;瘜W試卷 題型:科學探究題
CO2通入NaOH溶液中沒有明顯現(xiàn)象,CO2與NaOH溶液是否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呢?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此進行了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
①通常情況下,1體積的水溶解1體積的CO2.②碳酸鋇是種難溶于水的白固體。
(實驗探究)小紅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錐形瓶內充滿CO2),并利用該裝置進行實驗,打開玻璃塞和活塞,使NaOH溶液快速滴入錐形瓶中,再立即關閉活塞(漏斗中仍有溶液剩余),觀察到U形管右側的紅墨水液面_____(選填“升高“降低”或“不移動”)。小紅同學根據(jù)此現(xiàn)象判斷出CO2和NaOH溶液發(fā)生了反應,理由是_____。
(反思與評價)小明同學認為小紅同學的實驗方案不嚴密,理由是_____。
(拓展實驗)該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此又設計了下表所示的兩種實驗方案做進一步的探究,請完成下列表格。
實驗序號 | 實驗方案 | 實驗現(xiàn)象 | 結論 |
方案一 | 向通有二氧化碳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過量的_____(填試劑名稱) | 最終有氣泡產生 | CO2與NaOH溶液發(fā)生了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
方案二 | 向通有二氧化碳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 | 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第十單元第 57 課時 課題 2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1)同步練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際應用中,利用中和反應原理的是 。
①用氫氧化鈉溶液洗去石油產品中的殘余硫酸;②用稀硫酸除鐵銹;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被蚊蟲叮咬處(分泌出蟻酸)止癢;⑤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劑。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