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1)在干冰、金剛石、氯化鈉三種物質中,由離子構成的是氯化鈉.
(2)下列符號能表示2個分子的是②(填序號).①2O   ②2O2 ③Mg2+    ④SO42-
(3)在高溫條件下,A、B兩種物質發(fā)生反應生成C和D.反應前后分子種類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

①一個A分子中共含有5個原子.
②A、B、C、D 四種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BC,可作燃料的是ACD.
③B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8.
④在該反應中,生成C和D的質量比為14:3.

分析 (1)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金屬單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鹽類物質由離子構成,干冰是由分子構成的;
(2)根據(jù)標在元素符號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的個數(shù);標在化學式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分子的個數(shù);標在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shù)字表示一個分子中所含原子的個數(shù);根據(jù)標在離子符號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離子個數(shù);進行解答.
(3)①根據(jù)A分子的微觀構成判斷一個A分子中共含有原子的數(shù)目.
②根據(jù)物質的微觀構成,判斷物質的類別及物質的性質.
③根據(jù)B物質的構成寫出化學式,計算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根據(jù)A的微觀構成,寫出化學式計算氫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
④根據(jù)微觀示意圖,寫出反應的方程式來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的,金剛石是由碳原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由鈉離子、氯離子構成,
(2)根據(jù)標在化學式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分子的個數(shù);所以②2O2 表示2個氧分子;故②符合題意;
(3)①由A的微觀構成可知,一個A分子中共含有5個原子.
②由四種物質的微觀構成可知,A是甲烷、B是水、C是一氧化碳、D是氫氣;故BC是氧化物;A是甲烷、C是一氧化碳、D是氫氣,都具有可燃性.
(3)由B的微觀構成可知,B是水,水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2):16=1:8,
(4)由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是甲烷和水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了一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的方程式是:CH4+H2O$\frac{\underline{\;高溫\;}}{\;}$CO+3H2.故C和D的質量比為:(12+16):3×1×2=14:3;

故答案:
(1)氯化鈉; (2)②;(3)①5; ②BC; ACD;③1:8   ④14:3(或28:6).

點評 本題考查了常見物質的微觀構成、以及微粒的性質,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陽離子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小明家的水稻出現(xiàn)了倒伏現(xiàn)象,應施用的肥料是( 。
A.CO(NH22B.KClC.Ca(H2PO42D.K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014年遂寧市新增“中國紅!焙汀笆ド弽u濕地公園”兩處4A級景區(qū).初三、二班的幾位同學在一個周末實地感受了圣蓮島濕地公園的美.
(l)剛進人公園,陣陣花香便撲鼻而來,讓幾位同學興奮不已.用微粒觀點解釋聞到花香是因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2)在公園內的一個路口,同學們看見幾株小樹枝葉已發(fā)黃,從施肥的角度分析,這些小樹主要應該補充的化肥是A(填字母序號);
A.NH4C1              B.K2SO4            C.Ca(H2P7O42
(3)隨后他們來到了天橋,發(fā)現(xiàn)堅固的鋼材表面噴上了紅色漆,在陽光下分外耀眼,同學們感嘆:“這顏色真美!”,噴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鐵生銹;
(4)他們來到了河邊,發(fā)現(xiàn)河水清澈透明,如果要測定該河水的酸堿度,應選用C(填字母號).
 A.石蕊試液     B.酚酞試液     C.pH試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根據(jù)如圖所示裝置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a儀器名稱酒精燈
(2)利用A裝置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若用C裝置來收集氧氣,待集氣瓶中的水排完以后,應當從水面下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小心地把集氣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3)實驗室通常利用B、D裝置的組合來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檢查B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在B的出口導管處連接一段橡膠管,夾上彈簧夾,向長頸漏斗中加水至長頸漏斗中的液面比錐形瓶中的液面高出一段距離,一段時間后,距離不變,如果用E代替B,優(yōu)點是可以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各組離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NO3-、OH-B.H+、Na+、HCO3-C.H+、SO42-、OH-D.NH4+、NO3-、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鎂及其化合物在生產(chǎn)、生活中應用廣泛.
(1)從海水中提取金屬鎂,可按圖1流程進行:

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填字母).
A.步驟Ⅰ通過一步反應即可實現(xiàn)    B.步驟Ⅱ、Ⅲ、Ⅳ的目的是從海水中提純氯化鎂
C.步驟Ⅴ中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D.該流程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有4種
②該流程中采取的一種降低成本且減少污染的措施是電解產(chǎn)生的Cl2用于生產(chǎn)HCl,與Mg(OH)2發(fā)生中和反應.
(2)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某種堿式碳酸鎂晶體的組成進行探究.
【查閱資料】①堿式碳酸鎂晶體可以表示為xMgCO3•yMg(OH)2•zH2O;②Mg(OH)2、MgCO3受熱均能分解生成對應的氧化物;③堿石灰是固體氫氧化鈉和生石灰等物質的混合物.
【設計實驗】該小組同學設計了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假設每步反應和吸收均進行完全.
裝置C的質量裝置D的質量
步驟③292.4g198.2g
步驟⑥296.9g207.0g
【進行實驗】取23.3g堿式碳酸鎂晶體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①連接好裝置并檢查氣密性.
②裝入藥品,打開活塞K,通入一段時間空氣.③分別稱量裝置C、D的質量(數(shù)據(jù)見右表).
④關閉活塞K,點燃酒精燈,使堿式碳酸鎂晶體完全分解.
⑤停止加熱,同時打開活塞K,通入空氣至恢復到室溫.
⑥再次分別稱量裝置C、D的質量(數(shù)據(jù)見表).
【實驗分析】
①裝置A的作用為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裝置D的作用為吸收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反應后,裝置B中的剩余固體是MgO(或氧化鎂),質量為10g.
③該堿式碳酸鎂晶體[xMgCO3•yMg(OH)2•zH2O]中,x:y:z=4:1:4(寫最簡整數(shù)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溶液長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發(fā)生化學變化減少的是( 。
A.氫氧化鈣溶液B.濃鹽酸C.氫氧化鈉溶液D.濃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某興趣小組在實驗中模擬煉鐵化學原理的實驗,對固體產(chǎn)物成分等進行探究.
【設計實驗】
用一氧化碳還原純凈的氧化鐵粉末,實驗裝置如圖.
 
【進行實驗】
(1)實驗開始時,應先打開彈簧夾②(填“①”或“②”).
(2)C處點燃酒精燈的目的是點燃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氣.
【分析與討論】
實驗結束后,玻璃管內固體粉末由紅棕色全部變成黑色,小明認為該黑色固體全部是單質鐵,但小華提出了質疑,認為還可能是其它物質,如鐵的常見氧化物:氧化鐵、四氧化三鐵、氧化亞鐵(填名稱).
【查閱資料】
上述氧化物中:氧化鐵為紅棕色,其余都為黑色;只有四氧化三鐵能被磁鐵吸引.
【實驗與猜想】
(1)該小組同學將反應后的黑色固體研磨后,再用磁鐵吸引,發(fā)現(xiàn)黑色固體粉末全部能被吸引.
(2)進行猜想:黑色固體粉末可能a.全部為鐵  b.全部為四氧化三鐵  c.鐵和四氧化三鐵
(3)該小組按上述猜想設計實驗,在一定溫度下進行了實驗,測得下列數(shù)據(jù):
①反應前玻璃管和內盛氧化鐵粉末的總質量66.0g(玻璃管的質量為60.0g)
②反應后玻璃管和內盛黑色固體的總質量m g(冷卻到室溫稱量)
【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1)若猜想a成立,則m=64.2;
(2)若猜想b成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3Fe2O3$\frac{\underline{\;高溫\;}}{\;}$2Fe3O4+CO2;
(3)若猜想c成立,則m的取值范圍為:64.2<m<65.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