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實驗是化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如利用電解水實驗可探究水的組成。請根據電解水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通電后電極上出現(xiàn)________,并匯集到試管上端。負極產生的氣體與正極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為__________,經檢驗,負極產生的氣體是________(填化學式),正極產生的氣體是_________(填化學式)。
(2)通過上述實驗得出水的組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通過化學學習,你已經初步掌握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規(guī)律,以下是老師提
供的一些實驗裝置。
請結合上圖儀器回答問題:
(1)寫出實驗室用A裝置制取氧氣時,涉及反應的符號表達式 ;
可以用C裝置收集氧氣的原因是 ,儀器②的名稱是 。
(2)實驗室用加熱無水醋酸鈉和堿石灰的固體混合物制取甲烷氣體。甲烷的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蛇x用 裝置作為制取甲烷的發(fā)生裝置,如果采用裝置F收集甲烷,甲烷應從_________(填“a”或“b”)端進入。
(3)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發(fā)現(xiàn)水槽中的水變成了淺紫紅色,你認為導致該現(xiàn)象的原因
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金屬材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屬于金屬材料的是 ;
A.紫砂鍋 B.陶瓷碗 C.不銹鋼水瓢 D.塑料盆
(2)人們大量使用的是合金而不是純金屬,這是因為合金具有更多優(yōu)良性能,例如鋼比純鐵硬度 (填“大”或“小”)。
(3)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廢鋼鐵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 。
A.節(jié)約金屬資源 B.合理開采礦物 C.防止鋼鐵生銹.
(4)銅與另一種金屬M的混合物(M可能是Al、Fe或Ag),在該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有氣泡產生,則M不可能是 ,待反應完成后 (填實驗操作方法),得到銅和濾液,在濾液中加入鋅片,其表面有一層黑色物質,則M是 。取一定量的原混合物投入到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充分反應后,對反應所得溶液和固體推斷正確的是 。
A.溶液中一定有M的離子 B.固體中一定有Ag和Cu
C.固體中一定有Ag D.溶液中一定有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2分)圖Ⅰ是小明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在實驗時同學們聞到了一股難聞的刺激性氣味。于是小剛對原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裝置如圖Ⅱ。
【實驗操作】
a.向B、C、E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5mL的蒸餾水,各滴入1~2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觀察溶液顏色 。
b.在A、D試管中分別加入2 mL濃氨水,立即用帶橡皮塞的導管按實驗圖Ⅱ連接好,并將D試管放置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幾分鐘。
【分析討論】:
(1)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進行操作b時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實驗結論是① ,
② 。
(4)對比改進前的實驗,改進后實驗的優(yōu)點是(只答一點即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2分)結合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儀器①的用途 儀器②的名稱 。
(2)實驗室收集氧氣可選用E裝置,理由是 ,
(3)若選擇C裝置收集氧氣,則驗滿的方法是 。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共熱制氧氣的實驗中,如果發(fā)現(xiàn)試管破裂,原因可能是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痉磻愋 。
(4)實驗室選用裝置BC來制取氧氣,某同學在觀察到試管內有大量氣泡時,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C裝置中,沒見木條復燃,其原因可能是 。
(5)氨氣極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氣小,實驗室常用加熱固體硫酸銨和固體熟石灰的混合物來制取氨氣,發(fā)生裝置應選用 裝置,收集裝置使用
(6)如圖F,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集氣瓶炸裂,可能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4分)化學材料和化學技術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①飲用水凈化系統(tǒng)中設備一的作用是 、設備三的作用是
②若要制得純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③節(jié)約水資源,防止水污染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下列做法會造成水體污染的有(填序號) 。
A.工業(yè)“三廢”直接排放 B.采用新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C.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D.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提高農作物產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