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72709  172717  172723  172727  172733  172735  172739  172745  172747  172753  172759  172763  172765  172769  172775  172777  172783  172787  172789  172793  172795  172799  172801  172803  172804  172805  172807  172808  172809  172811  172813  172817  172819  172823  172825  172829  172835  172837  172843  172847  172849  172853  172859  172865  172867  172873  172877  172879  172885  172889  172895  172903  211419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符合實際且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 用氫氧化鈉治療胃酸過多:NaOH+HCl=NaCl+H2O

B. 碳酸鈉溶液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Na2CO3+Ca(OH)2=2NaOH+CaCO3↓

C. 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H2O2H2↑+O2↑

D. 高爐煉鐵的反應原理:Fe2O3+3COFe+3CO2

B 【解析】 A、氫氧化鈉溶液具有腐蝕性,不能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錯誤;B、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正確;C、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為水和氧氣,正確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錯誤;D、該方程式?jīng)]有配平,正確的化學方程式為Fe2O3+3CO2Fe+3CO2。故選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是幾種粒了的結構示意圖,有關它們的敘述,你認為正確的是

A. ②表示的是陰離子 B.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種不同元素

C. ③屬于金屬元素 D. 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學性質(zhì)相似

D 【解析】A、②質(zhì)子數(shù)=11,核外電子數(shù)=10,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陽離子,錯誤;B、①②③④的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分別為:8、11、16、11,②④屬于同種元素,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種不同元素,錯誤;C、由③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核內(nèi)的質(zhì)子數(shù)是16,屬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稱帶有“石”字旁,屬于非金屬元素,錯誤;D、①③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均為6,化學性質(zhì)相似,正確。故選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空氣中含量最多且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的氣體是

A. 氧氣 B. 二氧化碳 C. 氮氣 D. 稀有氣體

C 【解析】空氣的成分及其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shù)為: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zhì)0.03%,氮氣含量最多且氮氣的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故選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實驗室配制100g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8%的氯化鈉溶液,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若在量取水時俯視凹液面的最低處,則配制溶液的質(zhì)量分數(shù)小于8%

B. 溶解過程中玻璃棒攪拌的作用是加快氯化鈉的溶解速率

C. 實驗的步驟為計算、稱量、量取、溶解、裝瓶貼標簽

D. 量取水時,用規(guī)格為l00mL的量筒

A 【解析】 A、用量筒量取水時,俯視液面,讀數(shù)比實際液體體積大,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小,則使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偏大,錯誤;B、溶解過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以加快氯化鈉的溶解速率,正確;C、實驗室配制100g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8%的氯化鈉溶液,首先計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鈉和水的質(zhì)量,再稱量所需的氯化鈉和量取水,然后進行溶解、裝瓶貼標簽,正確;D、溶質(zhì)質(zhì)量=溶液質(zhì)量×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配制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是某化學反應前后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B. 生成的甲、乙分子個數(shù)比是1:4

C. 該反應前后原子個數(shù)不變 D. 該反應的生成物都是單質(zhì)

B 【解析】由化學反應前后的微觀示意圖可知,各物質(zhì)反應的微粒數(shù)目關系是: A、該反應由一種物質(zhì)生成了兩種物質(zhì),屬于分解反應,正確;B、由上圖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個數(shù)比是1:3,錯誤;C、由微粒的變化可知,該反應前后原子個數(shù)不變,正確;D、由微粒的構成可知,該反應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種的原子構成的,都是單質(zhì),正確。故選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A. 在加熱的條件下,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時黑色粉末逐漸變?yōu)榧t色

B. 電解水一段時間后,正負極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比約為2: 1

C.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D. 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紙花變紅

A 【解析】A、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在加熱的條件下,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時,黑色粉末逐漸變?yōu)榧t色嗎,正確;B、電解水一段時間后,正負極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比約為1:2,不是2:1,錯誤;C、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是結論不是現(xiàn)象,錯誤;D、二氧化碳能與水化和生成了碳酸,二氧化碳能使?jié)駶櫟淖仙锛埢ㄗ兗t,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紙花變紅,錯誤。故選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其燃燒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表示為:X +6O24CO2+SO2+2H2O,則噻吩的化學式為

A. C4H4S B. C4H6S C. CH4 D. C4H8S

A 【解析】反應后生成物中,共有4個碳原子、1個硫原子、12個氧原子、4個氫原子,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前物質(zhì)中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X+6O2中已有12個氧原子,則1個X分子中含有4個碳原子、1個硫原子、4個氫原子,所以X化學式是C4H4S。故選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事實的解釋正確的是

選項

事實

解釋

A

氧氣用于切制金屬

氧氣有可燃性

B

洗潔精可用于除油污

洗潔精能溶解油污

C

大多物質(zhì)受熱膨脹

隨溫度升高分子體積變大

D

一氧化碳有毒

一氧化碳比氧氣更易與血紅蛋白結合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A、氧氣助燃,不能燃燒,氧氣用于切割金屬,是利于它的助燃性,錯誤;B、利用洗潔精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錯誤;C、物質(zhì)受熱膨脹,是因為構成該物質(zhì)的分子之間有間隔受熱后變大了,分子的大小不會變化,錯誤;D、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指它極易與人體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從而使血紅蛋白不能很好地與氧氣結合,失去了攜氧能力,造成生物體內(nèi)缺氧,而發(fā)生中毒現(xiàn)象,正確。故選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2017年6月18日為首個“貴州生態(tài)日”,同期舉行的生態(tài)文明貴陽國際研討會,以“走向生態(tài)文明新時代共享綠色紅利”為主題。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 節(jié)約用紙,用電子賀卡代替紙質(zhì)賀卡 B. 合理使用農(nóng)藥,化肥

C. 禁止使用煤石油 D. 回收處理廢舊電池

C 【解析】A、節(jié)約用紙,用電子賀卡代替紙質(zhì)賀卡減少紙張的使用,減少了制取紙張對環(huán)境的污染,符合主題,錯誤;B、合理使用農(nóng)藥、化肥可以減少對水體的污染,符合主題,錯誤;C、要減少使用煤、石油,開發(fā)利用新能源,不能禁止使用,不符合主題,正確;D、回收處理廢舊電池可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符合主題,錯誤。故選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湖南省衡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分類法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關于物質(zhì)分類正確的是

A. 合金、塑料、合成纖維均屬于合成材料

B. 潔凈的空氣、牛奶、冰水混合物均屬于混合物

C. 純堿、燒堿、熟石灰均屬于堿

D. 氧化銅、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均屬于氧化物

D 【解析】A、合金屬于金屬材料,錯誤;B、冰水混合物中只含一種物質(zhì),屬于純凈物,錯誤;C、電離時產(chǎn)生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屬于堿,而純堿是由鈉離子與碳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錯誤;D、氧化銅、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均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且含有氧元素,屬于氧化物,正確。故選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