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X、Y、Z三種金屬,只有Y在自然界主要以單質(zhì)形式存在,如果把X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X表面有Z析出。據(jù)此判斷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
A.Y、X、Z B.Z、X、Y C.Y、Z、X D.X、Z、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受到猛烈撞擊時,汽車安全氣囊內(nèi)的物質(zhì)瞬間分解,產(chǎn)生大量的空氣中體積分數(shù)最大的氣體。該氣體是
A.氮氣 B.氧氣 C.氦氣 D.水蒸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溶液都是無色透明的 B. 面粉與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 飽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質(zhì) D. 硝酸銨溶解在水中,溶液溫度會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上報道“目前世界上約有20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這里的“鐵”是指( )
A.四氧化三鐵 B.鐵單質(zhì) C.氧化鐵 D.鐵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2013年3月,浙江大學實驗室里誕生了世界上最輕的材料——“碳海綿”!疤己>d”具備高彈性和疏松多孔的結構,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納米管(兩者都是碳單質(zhì))。下列關于“碳海綿”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具有吸附性,可處理海上石油泄漏 B.常溫下化學性質(zhì)活潑
C.在一定條件下可還原氧化銅 D.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的產(chǎn)物是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實驗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驗證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質(zhì),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儀器①的名稱: 。
(2)裝置甲中應添加的固體試劑的名稱是 。
(3)用裝置乙收集二氧化碳時,導管口a應與 (填“b”或”c”)相連。
(4)用途丙所示的質(zhì)地較軟的塑料瓶收集滿二氧化碳,再倒入約1/3體積的紫色石蕊溶液,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 。
(5)往圖丁的燒杯中緩緩通入二氧化碳,超薄材料做成的內(nèi)充空氣的氣球會慢慢浮起,由此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見氣體制備,凈化、干燥、收集和性質(zhì)實驗的部分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時,可重復選擇儀器).某學校兩個化學實驗探究小組的同學欲用他們完成各自的探究實驗.
(1)第一組的同學以石灰水和稀鹽酸為原料,在實驗室中制備、收集干燥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按照要求設計實驗裝置、連接儀器,并檢驗裝置的氣密性.(提示:揮發(fā)出的少量HCl氣體可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吸收).
①所選儀器的連接順序為 → → → (填寫儀器序號字母).
②若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的pH將 (填“增大”“減小”“不變”之一).
(2)第二組的同學以過氧化氫溶液為原料(MnO2為催化劑)制備氧氣,并對某種塑料的組成元素進行分析探究(資料顯示該塑料只含C,H,O三種元素),所選儀器按“A→B1→E→B2→D→堿石灰干燥管”的順序連接,(B1,B2為濃硫酸洗氣瓶),實驗前檢驗裝置氣密性.使該塑料試樣碎屑在純氧氣中充分燃燒,觀察現(xiàn)象,收集有關實驗數(shù)據(jù)(假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充分反應),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儀器A中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儀器E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試樣碎屑質(zhì)量為mg,塑料試樣充分燃燒后,測得儀器D質(zhì)量增加ag,則mg該塑料試樣中含碳元素的質(zhì)量為 g(計算結果可為分數(shù)形式).
③若裝置中沒有連接儀器B1,這樣測算出的該塑料試樣中氫元素的質(zhì)量與實際值比較將 (填“偏小”“偏大”“基本一致”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葡萄酒營養(yǎng)豐富,適量飲用具有健身養(yǎng)顏的功效。下列家庭釀制葡萄酒的過程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清洗葡萄 B.把葡萄搗碎
C.葡萄發(fā)酵成酒 D.用細紗布過濾后裝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你所學過的化學知識,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我們使用的鉛筆筆芯是金屬鉛制成的
B.溫度計中的水銀不是銀,是金屬汞
C.干冰不是冰,是固體二氧化碳
D.純堿在物質(zhì)分類中不是堿,是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