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自然界的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每種生物都有獨特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不僅表現在和方面,還表現在生理和行為等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可能導致人感染蛔蟲病的生活習慣是 ( )
①喝生水 ②吃生蔬菜 ③隨地大便 ④便后不洗手 ⑤喝白開水 ⑥睡懶覺
A. ①②⑤⑥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⑥ D. 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成分中,主要成分是 , 它能為其他成分提供物質和能量,直接或間接依賴綠色植物生存的成分是 , 把有機物歸還無機環(huán)境的成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在“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的實驗中,用銀邊天竺葵作為實驗材料完成了如下甲圖所示的實驗步驟,請你根據以下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
(1)在步驟①中,暗處理的目的是去除葉片中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步驟⑦中,葉片的b、c兩處為一組對照實驗結果,影響其結果的變量是_______;葉片c處變藍;這組實驗說明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3)在步驟⑦中,葉片銀邊部分a________(填寫“變藍”或“不變藍”),說明_____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
某小組同學對“綠葉在光下產生淀粉”實驗中的植物光線照射時間產生了興趣,設計并實施了相關實驗。請回答以下問題。
(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
第二步:選取大小長勢相同的五片葉子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兩面遮光(如下圖丙),再移到陽光下照射。
第三步:每隔一小時摘下一片葉子,去掉黑紙。進行脫色處理,再滴加碘液,得到五個時段葉片的顏色變化如下表乙圖。
(4)丙圖中實驗組是____________部分,對照組是_____________部分。
(5)根據乙圖信息,光照1小時后葉片見光部分未明顯變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根據乙圖信息,我們可以得出,要達到最佳實驗效果光照時間至少應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花生營養(yǎng)價值高,是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堅果。生物興趣小組同學進行花生的種植實踐活動。
(1)同學們首先對花生果實進行觀察:
①剝開花生外殼,露出紅色的種皮,它是由________發(fā)育而來。去掉種皮后,可見兩個“瓣”狀結構,據此可知花生屬于________(單子葉/雙子葉)植物。
②打開“瓣”狀結構,內部如圖1所示,其中________(填數字)可以發(fā)育成植株的莖和葉。
(2)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沙藏處理可提高種子萌發(fā)率。如圖2所示,為探究不同沙藏條件對花生種子萌發(fā)的影響,同學們將種子置于不同溫度(10℃/15℃)和加水量(10%/15%)條件下沙藏,然后進行常溫培育,結果如圖3。
①下列措施能夠提高研究結果準確性的有________
a.各組花生數量相同
b.各組花生飽滿程度一致
c.各組花生與沙子的比例相同
②本實驗中,________組沙藏條件下種子萌發(fā)率最高。根據題目所給信息,丙組的沙藏條件為________。
(3)植物組織培養(yǎng)得到的花生苗蟲害少但植株根系弱,而黑籽花生根系強壯,于是同學們想嘗試進行營養(yǎng)繁殖,在進行嫁接時應選用________(組培花生/黑籽花生)做接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上世紀中葉,由于人類大量使用農藥DDT,致使DDT進入海洋,并在很多海洋生物體內積累。根據食物鏈的積累作用,下列處于同一食物鏈的生物體中,DDT含量最高的是( )
A.浮游植物
B.企鵝
C.浮游動物
D.鱗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給花生苗施肥時,出現了“燒苗”現象。造成這一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施肥少了,花生苗缺乏營養(yǎng)
B.施肥多了,導致土壤溶液濃度過高
C.土壤板結,花生苗無法吸收營養(yǎng)
D.花生苗的根細胞不吸收水和無機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能正確表示生物與其氣體交換部位連線的是 ( )
①蚯蚓-----體壁 ②蝗蟲------氣門 ③魚------鰓 ④家鴿-----肺和氣囊
A. ② ④ B. ① ② C. ① ③ D. ② 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