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已知在數(shù)軸上有兩點,點表示的數(shù)為,點點的左邊,且.若有一動點從數(shù)軸上點出發(fā),以每秒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左勻速運動,動點從點出發(fā),以每秒個單 位長度的速度沿著數(shù)軸向右勻速運動,設運動時間為秒,解決以下問題:

寫出數(shù)軸上點所表示的數(shù);

若點分別從兩點同時出發(fā),問點運動多少秒與點相距個單位長度?

探索問題:若的中點,的中點,當點在線段上運動過程中,探索線段 與線段的數(shù)量關系(寫出過程).

【答案】(1)-4;(2)秒或秒時相距個單位;(3右側,左側,

【解析】

1)根據(jù)已知可得B點表示的數(shù)為8-12;
2)點P運動x秒時,與Q相距2個單位長度,則AP=3x,BQ=2x,根據(jù)AP+BQ=AB-3,或AP+BQ=AB+3,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根據(jù)點P在點A、B兩點之間運動,故MN=MQ+NP-PQ,由此可得出結論.

1)①∵點A表示的數(shù)為8,BA點左邊,AB=12
∴點B表示的數(shù)是8-12=-4;

2)設點P運動x秒時,與Q相距3個單位長度,

AP=3x,BQ=2x,
AP+BQ=AB-3
3x+2x=9,
解得:x=1.8,

AP+BQ=AB+3
3x+2x=15
解得:x=3
∴點P運動1.8秒或3秒時與點Q相距3個單位長度.
32MN+PQ=122MN-PQ=12;理由如下:

PQ右側時有:MN=MQ+NP-PQ=AQ+BP-PQ=AQ+BP-PQ-PQ=AB-PQ=12-PQ),
2MN+PQ=12
同理PQ左側時有:2MN-PQ=1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AECF,∠ACF的平分線交AE于點BGCF上的一點,∠GBE的平分線交CF于點D,且BDBC,下列結論:BC平分∠ABGACBG;與∠DBE互余的角有2個;若∠Aα,則∠BDF.其中正確的有_____.(把你認為正確結論的序號都填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如圖,△DAC、△EBC均是等邊三角形,點A、C、B在同一條直線上,且AE、BD分別與CD、CE交于點M、N.

求證:(1AE=DB

2△CMN為等邊三角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在RtABC中,∠C=90°,點D在線段AB上,以AD為直徑的⊙OBC相交于點E,與AC相交于點F,B=BAE=30°.

(1)求證:BC是⊙O的切線;

(2)若AC=3,求⊙O的半徑r;

(3)在(1)的條件下,判斷以A、O、E、F為頂點的四邊形為哪種特殊四邊形,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李家住房結構如圖所示,小李打算把臥室和客廳鋪上木地板.

(1)請問他至少需要買多少平方米的木地板?(用字母表示)

(2)若米,米時,并且每平方米木地板的價格是元,則他至少需要準備多少元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自成體系的數(shù)學專著,代表了東方數(shù)學的最高成就.它的算法體系至今仍在推動著計算機的發(fā)展和應用.書中記載:今有圓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鋸鋸之,深一寸,鋸道長一尺,問徑幾何?譯為:今有一圓柱形木材,埋在墻壁中,不知其大小,用鋸去鋸這木材,鋸口深1寸(ED=1寸),鋸道長1尺(AB=1=10寸),問這塊圓形木材的直徑是多少?

如圖所示,請根據(jù)所學知識計算:圓形木材的直徑AC是( 。

A. 13 B. 20 C. 26 D. 2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1﹣5m)x﹣5=0(m≠0).

(1)求證:無論m為任何非零實數(shù),此方程總有兩個實數(shù)根;

(2)若拋物線y=mx2+(1﹣5m)x﹣5x軸交于A(x1,0)、B(x2,0)兩點,且|x1﹣x2|=6,求m的值;

(3)若m>0,點P(a,b)與Q(a+n,b)在(2)中的拋物線上(點P、Q不重合),求代數(shù)式4a2﹣n2+8n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如圖,在△ABC中,AB=8cm,AC=4cm,△BAC的平分線ADBC的垂直平分線DG交于點D,過點D的直線DEAB于點EDFAC于點F.

1)求證:BE=CF;

2)求AE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次數(shù)學活動課上,老師讓同學們到操場上測量旗桿的高度,然后回來交流各自的測量方法.小芳的測量方法是:拿一根高3.5米的竹竿直立在離旗桿27米的C處(如圖),然后沿BC方向走到D處,這時目測旗桿頂部A與竹竿頂部E恰好在同一直線上,又測得C、D兩點的距離為3米,小芳的目高為1.5米,這樣便可知道旗桿的高.你認為這種測量方法是否可行?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