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如圖,已知直線l1l2,直線l3和直線l1、l2交于點CD,在直線l3上有點P(點P與點C、D不重合),點A在直線l1上,點B在直線l2上。

(1)如果點PCD之間運動時,試說明∠PAC+∠PBD=APB

(2)如果點P在直線l1的上方運動時,試探索∠PAC,∠APB,∠PBD之間的關(guān)系又是如何?

(3)如果點P在直線l2的下方運動時,∠PAC,∠APB,∠PBD之間的關(guān)系又是如何?

                      (直接寫出結(jié)論)

(1)過點PPEl1,則∠APE=∠PAC,

又因為l1l2,所以PEl2,所以∠BPE=∠PBD

所以∠APE+∠BPE=∠PAC+∠PBD,即∠APB=∠PAC+∠PBD. (3分)

(2) ∠APB=∠PBD-∠PAC.

理由是:過點PPEl1,則∠APE=∠PAC,

又因為l1l2,所以PEl2,所以∠BPE=∠PBD,

所以∠APB=∠BAE+∠APE,即∠APB=∠PBD-∠PAC. (3分)

(3)∠APB=∠PAC+∠PBD. (2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24、如圖,已知:AF、BD、CE、ABC、DEF均是直線,∠EQF=∠APB,∠C=∠D.
求證:∠A=∠F.
證明:∵∠EQF=∠APB(已知)
∠EQF=∠AQC( 對頂角相等 )
∴∠APB=∠AQC(等量代換)
DB
EC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ABP
=∠C(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C=∠D(已知)
∠ABP
=∠D(
等量代換

DF
AC
內(nèi)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A=∠F(
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已知直線y=-2x+12分別與Y軸,X軸交于A,B兩點,點M在Y軸上,以點M為圓心的⊙M與直線AB相切于點D,連接MD.
(1)求證:△ADM∽△AOB;
(2)如果⊙M的半徑為2
5
,請寫出點M的坐標,并寫出以(-
5
2
29
5
)為頂點,且過點M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在(2)條件下,試問在此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點P使以P、A、M三點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OB相似?如果存在,請求出所有符合條件的點P的坐標;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已知直線y=-
12
x+1
交坐標軸于A,B兩點,以線段AB為邊向上作正方形ABCD,過點A,D,C的拋物線與直線的另一個交點為E.
(1)直接寫出點C和點D的坐標,C(
 
);D(
 
);
(2)求出過A,D,C三點的拋物線的解析式及對稱軸;
(3)探索:過點E作平行于y軸的直線上是否存在點P,使△PBC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請求出P點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直線y=2x+12分別與y軸,x軸交于A,B兩點,點M在y軸上,以點M為圓心的OM與直線AB相切于點D,連接PD.
(1)求證:△ADM∽△AOB;
(2)如果OM的半徑為2
5
,求出點M的坐標,并寫出以(
5
2
29
2
)
為頂點,且過點M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3)在(2)的條件下,在此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點P,使得P,A,M三點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OB相似?如果存在,請求出所有符合條件的點P的坐標;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直線 l1∥l2,且 l3和l1、l2分別交于A、B 兩點,l4和l1、l2分別交于D、C 兩點,點P在直線AB上且點P和A、B不重合,PD和DM的夾角記為∠1,PC和CN的夾角記為∠2,PC和PD的夾角記為∠3.
(1)當∠1=25°,∠3=60°時,求∠2的度數(shù);
(2)當點P在A、B兩點之間運動時,∠1、∠2、∠3三個角之間的相等關(guān)系是
∠3=∠1+∠2
∠3=∠1+∠2

(3)如果點P在A、B兩點外側(cè)運動時,∠1、∠2、∠3三個角之間的相等關(guān)系是
當點P在l1上方時∠3=∠2-∠1,當點P在l2下方時∠3=∠1-∠2
當點P在l1上方時∠3=∠2-∠1,當點P在l2下方時∠3=∠1-∠2

(4)如果直線l3向左平移到l4左側(cè),其它條件不變,∠1、∠2、∠3三個角之間的相等關(guān)系是
當點P在A、B兩點之間時∠1+∠2+∠3=360°,當點P在l1上方時∠3=∠1-∠2,當點P在l2下方時∠3=∠2-∠1.
當點P在A、B兩點之間時∠1+∠2+∠3=360°,當點P在l1上方時∠3=∠1-∠2,當點P在l2下方時∠3=∠2-∠1.

(其中(2)、(3)、(4)均只要寫出結(jié)論,不要求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